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刘孚周日记》是江西省近十余年shoubu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意义重大。日记真实记载了作者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两次进京 会师的详细经历及见闻,反映了南浔铁路在20世纪初收回路权背景下探索商办模式的艰难状况,对陈三立与《时报》主编汪饴年关于 卖路 论战的情况记录详实。同时,作者也在 相当程度上记录了有关浙路风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日记中关于李有棻、陈三立、汤寿潜、陈宝琛等人的信件及往来函电,有少量目前尚属仅见。作者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对晚清科举史而言,日记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生动素材与一手资料。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
自魏晋至隋唐,和田地区一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之地。近世以来,西域古文献迭有出土,为当地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近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献材料,其中以梵文、于阗文等为主。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材料中的梵语和于阗语文本以丝路南道婆罗谜字体书写,梵语为佛经残片,于阗语包括佛经和世俗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文书》对人博梵语、于阗语佛经残片进行了识别、转写和比定,确认这批于阗文书写卷中的梵语写卷大部分内容属于《般若经》类和《妙法莲华经》,于阗语写本大部分内容属于《僧伽吒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西域佛教史和于阗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资助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共10人,包括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裴丹青、王会丽、马珂、朱腾云、于兆军、尼志强、姬志香。2006年10月,在项目主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段自成教授和河南大学图书馆李景文研究馆员组织下,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的整理工作正式启动。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一、复制档案;二、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校对;三、对档案进行题名、标点和校勘;四、对档案进行分类、编目。王学春负责全部档案的复制,王会丽、裴丹青、马珂、朱腾云、尼志强、于兆军、姬志香等负责档案的录入、校对和试标点,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对全部档案进行题名、标点、校勘、分类和编目。这一项
该书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 该书分为三编: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 该书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和文献学探讨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相邦之道》《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及《季康子问于孔子》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文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加以对读,不仅为先秦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释读文本,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更多可能的方向。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 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 代代先贤将文化、 、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 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 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 》从各朝撰写的二十 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 贤 帝 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个维度,解读历 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 ,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 ,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 人的 气 代代传承下去。 帝 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 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 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 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 ,他们是愿得 人, 白 不相离的 情君主。他们尽 辅佐,他们沉迷伪装
姚觐元日记,今存稿本三种:上海图书馆藏《咫瞻日识》一册、《弓斋日记》十二册,浙江图书馆藏《姚觐元日记》一册;抄本两种:上海图书馆藏《弓斋日记》两卷,上海图书馆、 常熟图书馆藏《弓斋日记钞》一卷。本次出版据姚觐元存世日记之稿本、抄本,依日记所涉年份编次整理。姚觐元在日记中翔实记载了其历官、交游情形,抄录了其获见获知之邸抄、 科考内容,亦记录了其购藏刊刻金石图书之经历,史料价值颇高。
本书收录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与亲朋故友往来的700余通手札.陆征祥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书简中留有不少痕迹,如其与顾维钧、王正廷、林森、黄郛、张群、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数量最为集中、史料价值最为突出的是陆与其契弟刘符诚的往来手札,这批书信开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陆征祥 最后笔迹 ,详细记录了陆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外的政局、社会民情。
《朱权研究史料文献汇编》收录了与朱权生平、著作相关的原始史料文献数百件,其中有的来自经典,但更多是散佚在古今一些很少为人关注到的较偏僻的书籍中。作者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搜罗爬抉,考察访求,从海量文献中挖掘出来弥足珍贵的资料,更难得的是,这些史料文献的辨识、整理、去伪存真,还包含着二十年来作者在撰写朱权传记过程中对历史、对朱权的人生和学术深入思考和独到的认知。
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它是中国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倚名山,东濒湘江,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是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洪子诚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学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该书稿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生平自述 ,学者自述学术经历; 研究论文 ,选取多篇研究该学者学术思想与成果等的优秀论文; 思想碰撞 ,该学者与其他学者的深度学术对话; 创作年谱 ,整理了该学者从发表作品至今的学术成果。书稿资料丰富翔实,编排规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该学者的学术脉络、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福州船政局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中诞生的*代表性的近代企业,它实践了 师夷制夷 的理念,它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飞机、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科技和工艺水平,建立了当时中国近代*的的船舶工业基地。1917年,还设立了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新纪元。它开创近代教育的先河,创办船政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与工业化和海军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留学制度,成为各地效仿的样板,成为科技和海军人才的摇篮,被李鸿章誉为 开山之祖 。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精英,形成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奋斗自强、眼光敏锐、思维方式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一代新型知识分子群。 本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概述统领全局,反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