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书。所以,我们节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五十一卷,所载主要是开国帝王、历史影响突出的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同时,有的卷中包括多个帝王,其中不重要的帝王部分,作了存目、删除正文处理。 对于这些帝王,我们作了 帝王简介 (细黑字体)置于他们首次出现的分卷开端部分,以便读者很好地抓住他们在位期间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治通鉴》是文言文,书中的很多地名、人名、官职、历史事件,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进行了注释。 有必要说明的,正文分为史事、史论两部分,书中分别采用书宋、仿宋字体,并且史论部分还作了缩进排版处理。 史论 是评述所记事件、人物的文字,在本书中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司马光本人对史事
《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记言体史书。早时它被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 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和士子科举进身的之书。本书原名《书经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等人专门给万历小皇帝编写的日讲的宫内读本。直解《尚书》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是皇帝一人的皇家读物。这本书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此书在今天仍不失为学习国学的辅助读物。
《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汇纂》、《史记别钞》、《史记今释》、《史记英选》、《读史管见》、《史记十传纂评》、《史记钞》、《史记》
本书是由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一-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 本书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部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约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 编年体 和 纪传体 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 纪 有 传 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丰书共一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