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以及军队建设,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
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西晋灭吴,下至隋文帝再次一统。期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火频仍,无数北人南渡,塞外胡族的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朽之躯。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乱世,也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士人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大一统时代。
本书为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延伸之作,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 河东地理枢纽 。作者首先梳理了秦汉魏晋时期河东政区的演变,明确了 河东 这一地理概念的范畴,论述了河东(今运城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区域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与兴废;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并以河东的军事争夺为重心,梳理了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战争历程。其间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壮举不断。对于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调整、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等,皆有精彩分析。 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的归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八篇完整清晰的历史学讲稿。全书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客观态度,具体可划为四部分:部分是一篇,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设想;第二部分是三篇,谈关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一些宏观看法;第三部分的两篇,是对于儒家学说和禅宗历史的具体介绍;后第四部分的两篇,则是借用图像来观察历史的试验。 葛兆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学界,四十多年里以授课和讲座为日常事业。每次演讲都全力以赴,用所谓 狮子搏兔 的方式撰写大纲、提示要点,甚至加上花絮。当演讲声音传出,希望能略有回响,使读者察觉一些可资参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向。 这些讲稿提纲挈领,洞见丰富,又保留了平实晓畅的口语色彩,让思想的传递更加顺达自如。
.
本书系近年目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优秀著作,作者主要根据汉代简牍资料,深入剖析了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全书由 简牍的形态与功能 视觉简牍之观察 、 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 、 汉代行政制度考证 三部分构成。作者指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使汉代的文书行政得以实现,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本书主要考证《史记》中所涉及的地名,无论是黄帝、尧、舜时期,还是秦皇、汉武时代,无论是中华本土,还是周曹列国异族之地,凡《史记》中出现之一地名、在本书中无一遗漏,每一地名皆附之以《史记〉》中有关文字,古人关于《史记〉》之注解和作者本人考辩之结果,并被注明这些地名今天所在的政区位置,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地名,来龙去脉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本书作者钱穆是我国已故著名国学大师。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有详尽的记载,毫无疑问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学术*。 《极简资治通鉴》一书,秉承 让普通人读完、读懂 宗旨,对卷帙浩繁的原著进行了精选精译,汇集中华传统历史智慧精华,普及仁君贤臣的修身处世之道,可以启迪思想,是管理者的***之书。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
.
《尼姑谭》是一部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尼姑专题研究,正如作者开篇首句所说: 《尼姑谭》可说是闲书,但并非戏笔。 作者征引佛书、僧传、笔记、诗文、地方志以及墓志、塔铭等文献,或述,或考,或评,就有关尼姑的问题,抒发己见,试图复原被历史扭曲的尼姑之面貌。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 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 从尼姑的历史出发,细致探讨了尼姑的生活;中编 清尼遗事考实 就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等历史事件作深入的探讨;下编则为《比丘尼传》评说。 此次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新材料,并对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全书内容丰富,文字平易,论点明晰,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
《马可波罗行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旅游行记。 马可 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本书记载了他于13世纪从威尼斯出发,穿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经历。在书中,马可 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使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东方无限神往,揭开世界地理大发现的热潮,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想象。 《马可波罗行纪》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对于文艺复兴前夜闭塞的欧洲,这不单是一部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也是因为阅读本书,立志寻找?条通往中国的新航路,而踏上航海探险,寻觅??。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 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 难以超越 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 极其出色 的成就。
《史记》是中华文化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与文言小说的始祖,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并具有某种古代百科全书的性质。它高度的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后代类似史书所无与伦比的,是我国古代雄踞于文、史两科的经典之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记文学名家韩兆琦教授,是《史记》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耕耘《史记》研究领域60余年,通过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今天怎样读《史记》及读《史记》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史记》人物的谱系,从中体悟凝聚起伟大中国精神力量的进步民族观及那种积极主动又奋发有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 的重大现象。它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确立起东南区域在近世中国的 地位。然而,此重大现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本书尝试填补这段研究上的空白,并以为,受惠于唐宋之际江淮一带相对安稳的环境,以及诸南方自立政权的统治需求,东南士人的文化积累不仅没有随着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稳定积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东南士子终能突破北宋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大举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扭转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