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银元时代生活史》的续篇,记述了一个黑龙会大汉奸,冒充中国接收大员,移居虹口的故事。
本书是《银元时代生活史》的续篇,记述了一个黑龙会大汉奸,冒充中国接收大员,移居虹口的故事。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他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采,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
本书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本书对云南汉民所关心的祖籍、徙滇过程以及徙滇后的情况作了初步探索,尤其对于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踽开滇至今历代的征伐、戍边、军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官、南下、支边等等,犹若一个个音符,构成了云南与内地交往、交融、包容、演变的旋律,而此又构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排斥而产生了优秀的滇文化的主旋律。 本书欲在这主旋律中谱进一个和谐的音符。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分专著篇、论文篇、文化篇三部分。在文中作者肯定了汉代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统治的先河;对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做了重点专题研究;详细论述了南诏国史、傣族史;全面介绍了傣族和德昂族别具特色的民风民情。
徽州是一个宗话结构传统严密且沿续得相当长久的地方。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曾经这样描述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体》,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抷;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戴之谱系,丝豪不系,丝毫不紊。”伴随着宗族意识的不断强化,祠堂随处可,谱牒数量众多,而记录和反映微州宗族历史和现状的文献也应运而生,《新安名族志》就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新安名族志》的版本,一共有十二种:它们都是分为上卷和下卷,或前集和后集,但各本间的篇幅却有较大差异。现存本中有八册、四册和二册三种: 八册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各藏一部。 四册本:国家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