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界地区的生态变迁、族群关系变动来”来展示近代”客家文化“建构的历史背 景,具体研究了山区开发与流民运动;生态变迁与族群关系;从“畲乡”到“邹鲁乡”:动乱、国家认同与“客家”文化;商业发展、土客冲突与“客家文化”等问 题。本书认为,晚清“客家文化”之所以会被建构为“中原正统文化”,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的普遍经历的“正统化”是重要原因,晚清时期“客家人”面对 的“族谱”、祠堂、“口碑”等文化资源其实是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正统化“的结果。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彝族腊罗巴支系亲属制度的实践状况。运用谱系调查的方法,笔者在较长时段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中搜集了大量的亲属制度材料,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亲属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从身体表征系统出发,笔者揭示了腊罗巴人血缘传递的基本观念,并在确定他们社会血亲性排斥范围的基础上,框定其社会血亲及姻亲的范围,以及陈述了与此相匹的居住形式、财产传递和亲属称谓,进而在学术上对该支系的亲属制度系属做了定性分析。
多桑精通欧洲诸国语及土耳其、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语,又得以利用巴黎所藏东方文献,全面地检查了有关蒙古史的文献,充分利用了波斯、阿拉伯以及拉丁、亚美尼亚等各种文字史料,并利用了宋君荣、冯秉正翻译的汉文史料,用法文著成四卷本《蒙古史》。在时间上述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空间上并言中国以外诸汗国,尤详于窝阔台、贵由、蒙哥三汗经营西域事,对十三四世纪时蒙古民族向中亚、西亚的发展,以及达到东欧各地的活动史实等进行了详细记述。他把丰富的原始资料组织到系统而完整的叙述中,并标明出处,因此,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是学者们了解蒙元史全貌和有关资料(特别是波斯、阿拉伯文重要史料)的主要参考书。其卷初版于1824年,后又据施密特的《蒙古源流》德译本、俾丘林的《元史》前三卷俄译本作了较大补充,全书于1834至1835年在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彝族文化探微》,内容包括从彝族族源文化开始,到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彝族小康社会和建设彝族休闲文化等方面,涵盖广、跨度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多元化,所以在表达这样跨度的内容时,作者采取了“一事一题一论”、围绕一个母题或主题,以一组文章形成一个“专题”的写作设计。这在笔者罗曲、乌尼乌且的彝学研究生涯中,是一个新的尝试。
《世界民族(第1卷历史与现实)》编著者李毅夫、刘泓。在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视野已经全方位打开。有关世界各国的丛书、手册、百科、图集和专题性著述大量出版,但是从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观察和记述这个民族大千世界的著述尚付阙如。特别是在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事务形势下,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个多民族世界的认知需求日益增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策划和启动了本部《世界民族》的编撰工作。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拓跋史探(修订本)》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