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可汗的故事已经逝去,只剩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仿佛仍在不停地叙说着他们的先祖,那属于 蓝突厥 的传说。本书讲述原本只是柔然 锻奴 的突厥,如何利用时机成长与茁壮,改变中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促进佛教与伊斯兰教的融合,消弭游牧文化与农业社会的差异,对内制定完整且独特的官制;对外掌控隋唐时代的国际外交,*终统一中亚,成为蒙古高原新主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流畅地将鲜卑列国的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和在马背上四处征战的其他游牧民族不同,鲜卑人在下马后融入中土,身处于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前前后后共建立十三个政权,统治疆域涵盖今天中国的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东部,乃至淮河流域,其中还包括统一北方,结束诸胡列国时代混乱局面的北魏。这些遍布于中国各地的鲜卑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下,加速民族融合的脚步,经营西域,传播佛教思想,在敦煌、云冈石窟凿出许多大佛;北周时创建的府兵制,打下隋唐盛世的基础;鲜卑人郦道元写出《水经注》、贾思勰写出农学专书《齐民要术》、阳衔之如实记载《洛阳伽蓝记》,连同脍炙人口的《木兰诗》,留给中国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将鲜卑列国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青海藏族简史》一书,就是将藏族在青海的发展历史简明扼要地做了叙述,其中重点介绍了青海藏族的来源、分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等内,特别是在族源问题上,借助近些年青海、西藏地区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石棺葬等证据以及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进一步确认羌藏同源关系。本书把青海藏族的发展演变过程放到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和叙述,既充分反映了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的风貌以及青海藏族对河湟地区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并从中解析青海藏族形成原因的复杂状况,又探讨了青海地区藏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还阐发了它与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从而证明中华各民族相互之间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匈奴南下牧马的精神,让战国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使中国军队从步兵进入骑兵阶段;匈奴还让汉武帝建立雄心万丈的霸业,成就霍去病等武将的盖世勋业;匈奴促使张骞凿通丝路,掀起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永嘉之乱灭西晋,开始诸胡列国时代;而北匈奴则在窦宪燕然勒石后,远走中亚,日后驱赶日耳曼人,直到今日,仍和中欧国家匈牙利有着神秘且耐人寻味的关系。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流畅地将匈奴帝国的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循着古老的神话足迹,契丹人相信自己有着青牛与白马的神圣血统,他们注定要当领袖,注定要入主中国。唐末,中原境内藩镇割据严重,中国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民族契丹趁势兴起,巧妙利用藩镇间的矛盾,步步扩张力量,灭东北渤海国,建立站稳北方的 辽」政权,让石敬瑭甘心割土地、叫父亲。北宋建立后,统一的中国仍对这个北方邻居头痛不已,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都阻止不 萧太后带领下,强大的契丹。这支让北宋失去豪情壮志的游牧民族,既是马背上的骠悍英雄,也是创立独特文字的政治家,更以双轨政制管理境内复杂的多民族,树立后世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之典范。女真人崛起后,辽即使灭亡,西走的 喀喇契丹,耶律大石却别创一番勋业,在中亚地区传播中国文化,让契丹成为中国少数几个国祚超过两百年的王朝。 本
与华夏民族历史同样悠久的肃慎人,在华夏先民不断地将自己的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的时候,却在远离中原的东北群山中,无声无息地沉寂了两三千年之久。但就在契丹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出自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各部正在默默地走出大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性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如出山猛虎一般横扫各方势力,建立起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帝国政权 金国。绵亘百年的女真金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别样风采。 本书从肃慎族系的女真人走出大山的历史开始,以详尽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触,讲述了女真帝国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生动再现了百年女真金国的传奇霸业。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祖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蒙古族自兴起到成吉思汗再到蒙元王朝的存在,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史话。然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蒙古族在青海高原的活动也是十分频繁和知名的,成为青海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本书除介绍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状况外,重点叙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历史,对近代时期蒙古族的相关活动也有涉及。其中,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对蒙古族进入青海以前的社会状况、蒙古族的兴起和进驻青海、元朝时期镇守诸王和蒙古人做了简要回顾。明朝初年,蒙古人外迁和被安置及 塞外四卫 的相关状况、东蒙古入迁西海及其活动、蒙古汗王与藏传佛教、明朝经略西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至清朝,和硕特部固
在1700余年前,柔然,一个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突然出现在蒙古高原,在纵横几万里的欧亚大陆尽情驰骋。828年以后,欧洲史书一致宣称这一显赫一时的民族已经完全灭亡了。而在俄罗斯,仍有60余万人自称是阿瓦尔(柔然)的后裔。本书为读者娓娓道来柔然的历史和文明,在读者眼前展开一个立体、生动的游牧古国的恢弘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中,体会蒙古草原一代霸主的兴盛与衰亡。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本书通过讲述匈奴族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经跨进欧洲大陆,让西方人闻风丧胆的匈奴帝国。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从冒顿到阿提拉,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次深犁。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 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如何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1715年,沙皇宫廷正在为彼得大帝新诞生的王子举行庆典,乌拉尔地区矿主向彼得大帝呈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这是一批装饰着雪豹、鹿、狮等动物纹的金器,它们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充满张力。因此,欧亚草原上掀起探险热潮,沉睡千年的游牧王者的坟冢被渐渐打开。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展示着草原霸主昔日的辉煌。古典史家笔下神秘尚武的斯基泰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从1870年奴隶贸易开始,到发现刚果河的美国探险家亨利 莫顿 斯坦利,再到象牙和橡胶热以及殖民统治;从为争取独立而战到独裁者蒙博托30年的残暴统治,以及从1996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0年的内战 二战后死亡人数多的战争 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上这个满目疮痍的民族的历史。
《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是意大利杰出藏学家毕达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为罗马东方丛书之一于1977年由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出版。这是一部关于拉达克历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迄今为止依然是有关拉达克历史的最权威的作品。著者以《拉达克王统记》及其他数十种相关的藏文文献为主要资料,并充分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其他多语种文献资料,并充分吸收前人对拉达克史的研究成果,对文献和史实做了十分全面和细致的收集、整理和校勘、订正。对拉达克历史的研究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建构,其研究水准达到了一个靠前的高度。它主要关注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史,精炼地描述其政治制度和宗教情况,旨在提供有关拉达克王国从肇始到垮台之历史(公元950―1842年)的一个不间断的记载,同时对拉达克与后藏地区佛教的交互影响也做了重要补充和系统整理。《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羌族概述,羌族的历史沿革,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北京民族史》是《北京专史集成》之一。《北京专史集成》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王岗主编,本卷由王岗、赵雅丽、许辉等同志撰写。 北京民族史在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先秦时期开始,少数民族民众就生活在这里,与中原地区的民众一起创造着燕地的文明。在此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北京地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的文明轨迹。全书以时间为序,对北京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问题、民族融合问题、主流文化的认同问题、军事征服与文化征服的关系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多有独到的见解。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本书以《百家姓》为底本,结合姓氏发展的趋势,精选了近千幅图片,从名姓、名人、名事入手,几乎囊括与姓氏有关的方方面面,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体验一次饶有趣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