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魂》护长江之“身” ??1986年,我次来到长江源,格拉丹冬雪峰周围的原野上,成百只一群的在奔跑;1993、1994年我再到同一地点,最多的一群只有11只。1993年,在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漂流中,我发现昔日山坡上的草地已变成一座座黄色的沙丘,非法淘金者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全球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持续干旱,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消失…… ?? ???书中没有抒情,也没有说教,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本书辑录并注释了160件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古代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的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只有少部分属于宋代。由于这些文献大多数都用草体字书写,故对其进行整理和诠释存在着殊多困难。但它们对了解高昌回鹘王国及敦煌地区回鹘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极富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回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原王朝及波斯、阿拉伯诸国的影响不无关联。
内容简介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藏族史纲要》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藏族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全面深入地掌握有关藏族社会的一般历史知识;也比较系统地了解以藏传佛教为核心内容的藏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脉络及其基本内容等。全书重点突出历代中央王朝对藏区的治理管辖的历史史实,并注重把区域民族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总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探索,旨在使同学们始终把握住藏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主流。
本书以《百家姓》为底本,结合姓氏发展的趋势,精选了近千幅图片,从名姓、名人、名事入手,几乎囊括与姓氏有关的方方面面,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体验一次饶有趣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精髓。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
陈序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全球化视野的引领下,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利用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族历史和现状。《匈奴通史》全面介绍了有关匈奴历史的中外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的研究,描绘了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匈奴的兴起、强盛、迁徙和衰亡的全过程,是目前为止有关匈奴历史研究成果中分量优选、资料最多、涉及面最广、学术水平优选的一部专著。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匈奴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1992年获得国家授予的古籍研究与出版奖。
宁夏回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本书叙述了宁夏回族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绚丽多彩的回族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古往今来宁夏回族的风貌,引导读者走近宁夏回族,了解宁夏回族。
你有没有曾经注视过镜中的自己,虽然皮肤不算白皙却应该怎样也称不上是黄,然而东亚人长久以来却都被称为“黄种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在客观描述我们的肤色,而是冲着西方“白种人”而被“发明”出来的。 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
《西南通史》所说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西南部边疆地区,即历代封建王朝疆土的西南部边疆,包括今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在各个朝代受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的中南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各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沿边地带的统治,在地域方面有盈缩的变化,因此,各个时期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范围也有相应的改变,已脱离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今在境外的地区,从脱离时期起归人邻邦的范围叙述。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各个时期辖区变化的情形,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述为准。 西南地区历史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并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些特点。为兼顾各方面的内容并突出边疆地区的特色,《西南通史》的阐述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 1.政治状况。 2.经济
从远古走来,带着原始的质朴,千百年来守护着祖国这块热土。说不尽五彩缤纷的族群文化,道不尽轰轰烈烈的光荣事迹。高山族不仅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保护宝岛进行不懈的斗争。《台湾高山族》(作者叶兴建)资料翔实,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现状的描述;既认真分析了高山族发展的各种外在因素,也描绘了台湾高山族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史。 《台湾高山族》图文并茂,语言简练并浅显易懂,是一本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的普及性读物。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