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对十六国时代部分政权和北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特征及动向进行了极为全面和有创见的考察,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亦显示出了相当的功力。除了文献资料以外,作者还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运用到论述之中,在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交通路线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本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外,还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对于十六国、北魏时期诸如均田制的渊源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到公元后前几百年间的凯尔特人的历史,生动再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全貌及文化传统,本书撕掉凯尔特人 野蛮人 的标签,详述了凯尔特民族、社会、艺术与宗教,科技战争以及神话与传说等,他们曾是欧洲的一方霸主,占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即使后来败给罗马帝国,也给罗马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是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荷马史诗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奥德修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怎么看待阶级、社群和宗教? 《奥德修斯的世界》对孕育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史诗的古代社会图景进行了精确而深刻的描绘,是一部生动刻画希腊 黑暗时代 及其家庭与亲族社群、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作品。它首次出版于1954年,是研究古代世界社会史的拓荒之作。 本书不仅全景展现了早期希腊社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无论是对专业学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而言,都富有参考价值。
本书用大量的北洋海军沉舰文物图片、通俗生动的语言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出水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北洋海军军舰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正确看待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甲午战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做了精彩解读。书中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从另一个全新角度为读者打开一扇透视甲午海战的窗户,以形成对甲午海战的正确认识。作者在全面掌握文字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真实还原了甲午年波澜壮阔的中日海上对决,书中呈现的大量珍贵出水文物,直观反映了海战细节,值得阅读和回味。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贡学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共分三部,概要大致如下: *部,从欧亚史的视角探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唐代民族管理及边境治理的结构。所谓 边境 ,虽然是指相对于中心地带的周边外缘地区,但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涵盖了社会意识这一方面。此外,作为多民族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民族与被支配民族间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第二部,通过文书的交换解析当时唐王朝的外交状况。作为世界性帝国,其国际性越强,所面临的外交事件及问题便越多。在唐代实施外交过程中,经常通过 国书 这种形式传达国家意志和具体想法,其实际状况如何呢? 第三部,首先对近年来大量公开的唐代墓志加以分析,考察墓志文化的特性,这也是正确将墓志作为史料来灵活应用的前提条件。其次,选取若干方具体的外国人汉文墓志,探讨
本书20章,主要内容包括茶峒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洪安镇的民俗民风、社会组织、留守儿童情况、抚平情况、医疗情况,茶峒镇与洪安镇的综合比较。两镇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带,素有 一脚踏三省 之称,同时汇聚了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文化要素,它们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互动和再生产,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质,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观念 行政之边缘,文化之中心 。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除绪论和结语外,书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部分,概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及其迁徙活动。第二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概述。第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口头程式与审美意蕴。第四部分,迁徙史诗中的历史记忆。第五部分,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演述传统。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布朗族概述,布朗族的历史沿革,布朗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刘迎胜主编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4辑)》主要内容包括东亚多元文化时代的法律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栏、元史研究、民族宗教与边疆研究、古籍整理、书刊评介、会议综述等几部分,共十六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古代文书的整理、元代的高丽政策、元代人物研究、元代科举与文化研究、蒙古历法等方面,具体内容如《至正条格》、《秘书监志》等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元代科举,南宋端平襄阳兵变,元代墨的新发展,早期民族学界参与边疆教育述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