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突厥研究是一门国际显学,汉文史料是从事突厥研究最重要、最基础的史料。本书系统地辑录了545至630年期间突厥汗国以及与突厥密切相关的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汉文史料,分为上编 汉文史料编年 和下编 风俗及传记史料辑证 。上编以《资治通鉴》为纲,在《资治通鉴》相关条目下设置 参考史料 ,全面辑录了其他载籍中与《资治通鉴》记事相关的汉文史料;下编则辑録了突厥及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风俗和传记史料。本书除了在新体例的框架下全面、系统地辑录史料外,还以 校注 疏证 和 释证 的形式,对汉文突厥史料存在的文字、史实以及事件层面的错误进行了考证,为推动突厥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史料基础。 本书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框架,尽可能全面地将突厥第一汗国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纳入其中,是对这一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及其
本书收集了我国知名蒙元史研究专家余大钧先生的译著38篇,共分三部分:北方民族史编、蒙元史编、明清蒙古史编。这些行文严谨、视野开阔的论文对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云南简史(新增订本)》讲述远古和先秦时期的云南,云南的原始社会及其解体,远古和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联系,庄蹁王滇,秦汉时期的云南,秦开“五尺道”和在云南“置吏”,汉武帝设益州郡和东汉设等。
《梁诚与近代中国》由梁碧莹所著,为晚清爱国的外交官梁诚(1864年—1917年)的传记。1902年7月12日,任驻美公使。1903-1907年,在短暂的几年里,他向美国政府交涉退还超额部分的庚子赔款,向美国合兴公司交涉续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他投身于棘手的华工问题交涉,为清末民初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回鹘学译文集新编》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 子课题而开展研究、编写的十卷本丛书。书中选取的十个民族为中国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民族,这些民族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已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并深刻影响着当下。 该丛书是一项集体成果,包含了12位作者、12位编辑、20余位工作组成员等近50位科研团队成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整个编撰出版过程历经四年,期间召开过7次大型编撰会议和多次的小型审稿会,来推动图书的出版工作和内容质量的把关工作,作者团队与编辑团队精诚合作,终于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奉献出这套*新的研究成果。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