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丁山先生去世后,其夫人送交顾颉刚先生保存以期日后为之介绍出版,王煦华先生在整理顾先生遗著时发现了这部遗稿,后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本书是关于古代回鹘人在漠北活动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与漠北回鹘有关的史料概况、20 世纪国内外回鹘史的研究历程、回鹘族源、族名、历史源流、民族关系、政治军事、文化习俗诸方面内容,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回鹘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论述了兴衰于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对突厥的族名、族属来源、汗国内讧、西突厥汗国的形成、圣地“于都斤”、社会结构、官职、分封制、可汗继承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重点考述,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汉文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5世纪初开始,柔然汗国雄踞漠北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建立了东胡系民族对蒙古高原的第一次长期有效的统治。柔然上承鲜卑、下启突厥,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充分辨析文献史料和批判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柔然的名称、来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考察,是一部专门研究柔然历史的学术文献。
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民族,居于剑河上游。840年,黠戛斯击溃回鹘汗国,打破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格局,为古代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本书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究了黠戛斯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生活、与唐朝及北方诸族的关系及其文化习俗,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黠戛斯历史的学术著作。
库莫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自北朝时期见载于文献至元代以后湮没于史,主要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本书主要对库莫奚的基本资料、研究状况、族源、政治军事形态、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库莫奚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做了具体研究,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库莫奚历史的学术专著。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早在4世纪中叶便见之于史,曾建立契丹-辽政权。本书主要是对契丹族名、族源以及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对外关系、文化习俗等进行研究论述,以求呈现至今研究比较薄弱的契丹早期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
当前,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本书注重区域整体历史互动的描述与分析,超越中外 两点加一线(交通路线) 式的传统丝绸之路历史观,转而思考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整体区域网络扩展历史影响的。以农耕、绿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区域互动、共生的分析框架,摆脱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体系。本书还从概念史的角度反思了18~19世纪俄国东方学传统对欧亚世界的区域划分与知识建构中的问题,提出从中国的主体性来理解中国史与世界史关系的欧亚空间转向。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 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 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它的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 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应用。又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论的新 发展。对于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 来说,虎有泽、贾东海主编的《世界民族学史(1800-2000)》30多万字,可以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 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们 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 眼世界和未来,虔诚地:艰辛地 去探索相研究民族学,这是民族 学的光明前途。
本书讲述了印度被殖民时期的艺术故事,分析了反对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影响。这部作品呈现了欧洲自然主义在印度出现时所引起的紧张和矛盾,作为精英西化的帝国设计的一部分,并追溯了艺术从毫无疑问的西化到印度民族身份建构的演变。该书收集了印度各地博物馆、基金会、出版社收藏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涵盖了传统工艺、版画、本土艺术、插图、印刷、古董,深描艺术家生存模式、艺术家的尝试等内容,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南亚深厚的历史画卷。
本书旨在总结推广新时期我省各地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共享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我省各地市(县)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调研报告;二是由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与福州大学共建的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等8个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三是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同志近几年围绕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拓跋鲜卑为鲜卑一部,属东胡后裔。本书依据文献史料,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386年拓跋?建立北魏之前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拓跋鲜卑的名称与来源、历史演变、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与诸族及诸政权的关系、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是一部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学术专著。
神话传说的创造和对史实的理解,是古史学研究两种并存的趋势。古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历史化的神话,成为后世神话化历史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对古史神秘化、神圣化的理解。本书基于此尝试运用多学科以重整大禹传说演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华夏民族如何利用大禹传说的演变来变成民族的集体回忆从而建构和凝聚民族。文中广泛利用古籍、官方或民间的资料,并配合神话、传说、民间野史、四部资料、古文字学、非物质资料等,希望能为大禹研究提供全新的面貌,既可为中国上古史学有关帝王圣贤传说收补益之效,也能引导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