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 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 冯 德 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 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德意志 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 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 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 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对民族分离主义的非理性进行揭示,对反分裂的合理性进行论述,进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差异政治。民族分离主义的危害世人皆知,但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诉说有时又很迷惑人;反分裂斗争是我国各族广大人民都拥护的,但对反分裂的道理却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本课题将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认清民族分离主义,从道理上更好地理解反分裂斗争。本书拟SHOU*选6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写出研究报告。每个研究报告按照统一设计撰写,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有关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情况的研究;第二,有关国家反分裂情况的研究 。与此同时,主编对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学术专著。
从1870年奴隶贸易开始,到发现刚果河的美国探险家亨利 莫顿 斯坦利,再到象牙和橡胶热以及殖民统治;从为争取独立而战到独裁者蒙博托30年的残暴统治,以及从1996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0年的内战 二战后死亡人数多的战争 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上这个满目疮痍的民族的历史。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是一部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发展沿革带有少数民族家谱特色的学术专著。论著由 专论 和 分论 两部分组成。 专论 从宏观上,一是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种类,按其发展成熟程度,大致可归为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和文字家谱三个类别;二是论述了少数民族家谱具有历史悠久、类别多样、区域分布等诸多特色,与汉族家谱比较,就内容而言,既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又打上本民族文化印记,是其*突出的特点;三是列举大量史实,阐述了少数民族家谱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珍贵的*手资料。 分论 按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四个地区分别对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裕固族、藏族、彝族、白族、羌族、哈尼族、佤族、苗族、土家族、纳西摩梭人、布衣族、壮族、侗族、瑶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你有没有曾经注视过镜中的自己,虽然皮肤不算白皙却应该怎样也称不上是黄,然而东亚人长久以来却都被称为“黄种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在客观描述我们的肤色,而是冲着西方“白种人”而被“发明”出来的。 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是回鹘文研究专家杨富学教授关于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各篇专论的合集,收入了其对回鹘文佛教写卷的个案研究29篇。回鹘是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前伊斯兰时代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流行时间*长,影响也*,留下了丰富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回鹘文初创于8世纪,在回鹘一度非常盛行,然而,15世纪以后在西域地区不复流行,18世纪后在河西裕固族地区更完全失传,成为不为人知的 死文字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古工作的开展和大批回鹘文写本的发现,回鹘文字与文献才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我们认识古代回鹘佛教的*手资料。经国内外学者百年来的研究,数以千计的回鹘文佛教写本、刻本得以相继刊布,且这些文献大部分都由西方学者首先刊布。《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著者杨
本书辑录并注释了160件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古代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的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只有少部分属于宋代。由于这些文献大多数都用草体字书写,故对其进行整理和诠释存在着殊多困难。但它们对了解高昌回鹘王国及敦煌地区回鹘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极富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回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原王朝及波斯、阿拉伯诸国的影响不无关联。
《藏族史纲要》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藏族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全面深入地掌握有关藏族社会的一般历史知识;也比较系统地了解以藏传佛教为核心内容的藏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脉络及其基本内容等。全书重点突出历代中央王朝对藏区的治理管辖的历史史实,并注重把区域民族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总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探索,旨在使同学们始终把握住藏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主流。
内容简介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汉对照)(套装共4册)》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汉对照)(套装共4册)》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