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 儒家化 或 父权化 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厚葬毁了大汉江山、东汉王朝的财政困局、别说宋朝不差钱儿、经济学家王安石的两大创新、白银让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谁偷了康乾盛世的馒头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为广大读者解读货币对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诠释货币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读中国经济》是解读中国经济之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版新增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 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 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海上马车夫的世纪辉煌、鲁滨孙是个奴隶贩子、棉花大战中的 X 因素、牛顿让银币遭殃、为了3便士茶税丢掉13个州、一战爆发与钱无关、美元成了世界Q币、国家信用多少钱一斤 本书站在经济的视角,讲述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五百年中,世界历史和经济演变中的精彩故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国命运的经济共性和个性。通过观察全球列强五百年来的盛衰过程,探讨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得失成败。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 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历史人物,尤其难以书写。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独辟蹊径, 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 与共 。大众耳熟能详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就这样被撕去各种光怪陆离的标签,展示了他们在善恶的纠缠中,虽奋力挣脱时代枷锁但终究难逃命定结局的 悖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也多层次呈现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千年悖论》是张宏杰的部作品,其后续精彩作品的构思缘起皆囊括其中。或许有些内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但不可否认,张宏杰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盈,呈现出历史人物的丰富底色,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思考。
《符号密语》讲述了符号背后的人类文明史。本书分三大层级、五大主题,共收录500种符号,涵盖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东方到西方,上至宇宙天体,下至自然万物,既有宗教符号,也有民族图腾,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不一而足。除了介绍各种符号的内涵,还从文化、历史、心理学等角度阐释它们产生的根源和演变历程,并对若干特定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团体及其符号体系进行了深度挖掘,揭示了它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帮助读者洞察这些事物背后的思想意义与文化内涵。
《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以数十年的研究为基础, 以历史学家无所不知的眼光关注一个可能被称为 适时 的话题, 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跨越地域、文化和时代,性暴力的现实总是让人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的缺陷和残忍 本书探讨了性暴力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述了性暴力的跨国历史,帮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现实并呼吁以一种横向的团结方式终结性暴力,展望一个没有性暴力的未来。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借用美国哲学家梯利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论述,书法史研究亦有三大任务:明变、求因和评判。 明变 即完整地描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使读者知道古今字体与书风变迁的线索,这是书法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求因 是把书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来观照,分析各种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 评价 则是基于对书法未来发展的认识,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思考,本书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帖学、碑学等专题展开,以500余幅历代作品为例,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包括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的沿革变化,以及从帖学到碑学再到碑帖结合的经典样式的探寻过程;亦将书法艺术纳入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之下,关注书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并考察各种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 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 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
学科知识的 援西入中 ,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 传播 与 接引 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 西学 ( 东学 )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 分科知识 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 学科知识史 的研究。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 一幅总图 ;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 特写镜头 对 总图 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 大自然的启示 、 科学与万物生灵 、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 天人感应 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通过对19世纪上半叶,即清代嘉、道、咸三朝世界白银的供求,分析了中国银钱并用的货币体系如何被卷入世界经济,进而使中国有机地被世界溶蚀。作者分别从国际贸易的线索分析了鸦片、白银在国际收支中扮演的角色;从银钱并用分析了货币体制造成的社会秩序紊乱、政府税收不足带来中国内部的社会动乱;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由经济现象引起的思想论争,评析了这一时期经世思想主要流派的观点以及与同期西方思想的比较。*后作者将由经济发展而引发的思想论争延展至世界观与制度层面的讨论,从外部、内部、内外结合的不同层面剖析了19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融多学科、多视角为一体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
翻开本书,揭秘不为人知的坦克知识: 陆战之王 其实是 海军之子 坦克竟是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点名支持发明的! 坦克在战场上有多 丧心病狂 ? 次上战场,把德军吓出心理创伤! 名副其实的 农二代 ! 关键技术来自拖拉机履带! 坦克还分公母? 性别 不同,机动能力大不同! 坦克技术哪家强? 就看苏联拖拉机厂,一出厂就打仗!
《医学史》分为五章节:古代智慧(公元700年以前)、复苏与复兴(700-1800年)、科学主导(1800-1900年)、专业化时代(1900-1960年)、回顾与展望(1960年至今),详细介绍了从49000年前到如今,历史上曾爆发的疾病以及医疗手段的演变。它以丰富的插图、精简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医学的演进历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的医学史叙事形式,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描述不同时段的医学特征,按时代顺序加主题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医疗保健活动的变迁、科学技术对认知疾病原理与机制、拓展诊段与治疗方法、推动预防与康复等多维度的影响。阅读医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
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政治史作品。所谓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本书以隋唐两代 三省制 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系统考证了隋唐时期三省制确立、发展、再造的过程,及其决策与行政的具体运作方式,反映了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全貌。经过系统梳理,作者特别指出中枢体制在中唐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三头』体制取代了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组成的旧中枢,颠覆了一般认为唐朝中枢体制始终是三省制的传统认识。本书还揭示了中枢体制演变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政局剧变的密切关系,是一部隋唐制度史研究的力作。
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 伯纳姆在《什么是医学史》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本书定名 通史 , 通 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 纵观 和 综观 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本书专论先秦两汉时代早期经典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形成条件。既注重从文明史的角度讨论中国 前轴心时代 和 轴心时代 的经典文化,又重视从经典文化的角度讨论早期中国经典的意义体系及其文化转变。主要内容有:中国早期经典的发生、诸子的言说与书写、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思想史考察、经典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谶纬思潮和文献的兴起、经典的神秘化等。从早期经典的发生,到诸子文献的形成,从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形成,到西汉末年谶纬的兴起,本书系统论述了经典的宇宙化、历史化和神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