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医学史》分为五章节:古代智慧(公元700年以前)、复苏与复兴(700-1800年)、科学主导(1800-1900年)、专业化时代(1900-1960年)、回顾与展望(1960年至今),详细介绍了从49000年前到如今,历史上曾爆发的疾病以及医疗手段的演变。它以丰富的插图、精简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医学的演进历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的医学史叙事形式,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描述不同时段的医学特征,按时代顺序加主题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医疗保健活动的变迁、科学技术对认知疾病原理与机制、拓展诊段与治疗方法、推动预防与康复等多维度的影响。阅读医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第一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文化从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 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围绕这个博物管所展开的各项学术活动;探讨了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技术、解剖学、医学、哲学、宗教、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以及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进展。第二篇讨论了所谓希腊文化的式微和衰退,亦即基督纪元前的最后两个世纪,介绍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出现,罗马的崛起,以及最终,罗马成为了引领科学文化潮流的中心;探讨了前一篇所论及的诸学科在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都用专门的篇幅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高的学
内容简介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 恺撒 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 封建制度 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瑞士- 勃艮第 战争中的复兴。第四卷将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一直论述到了 拿破仑 时代。 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体制与战略战术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战争艺术本身,而在于认识世界史。 在本书里,汉斯 德尔布吕克运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搞清楚过去战争中那些 微不足道的事件 和 琐细的事实 ,只要历史学家知道过去的战斗在其中发生的地形,他就能用现代地理学的所有知识核实流传下来的报道,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 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简称 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 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 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 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 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
本书对国民党主力军的建立、发展,直至在中国大陆失败、撤到台湾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国民党各精锐主力的兵力、装备、知名将领、重大战役等,对各部队的优劣成败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本书共分三册,每册字数约30万。 第一部介绍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五支王牌军:第五军(杜聿明)、第十八军(胡琏)、第七十一军(陈明仁)、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 第二部介绍国民党中央军另外五支王牌军:第一军(胡宗南)、第十三军(汤恩伯)、第七十军(陈颐鼎)、第二十五军(黄百韬)、青年军(无军长,多著名将领担任师长,政治部主任蒋经国) 第三部介绍国民党十支杂牌军主力:第四军(张发奎粤军)、第七军(李宗仁桂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粤军)、第二十一军(廖磊桂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西北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本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引,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充满创造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各项建设工作。这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使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原本的荒僻之地转变为充满战斗精神的红色热土,成为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陕甘宁边区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次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本书是《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的姊妹篇。以盛宣怀为主角,以汉冶萍厂矿的发展兴衰为研究对象,依据档案史料,全面记述、考证和辨析盛宣怀自接办汉阳铁厂起,由官督商办,组建汉冶萍股份公司,至其去世止的汉冶萍厂矿的基本史实。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细致的史料发掘,全面梳理了汉冶萍在外部压力和内在矛盾交织下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以确凿的考证,辨析了“张之洞胁迫盛宣怀接办铁厂” “盛宣怀接办后已招集商股二百万”等长期流传的旧说,还原了历史真相。对于盛宣怀与日本的关系、汉冶萍的资金运作、企业体制变革、中外人员使用、经营管理决策、钢轨质量和销售,以及有关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都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掘,不因袭陈言,有独创性的见解,自成体系。盛宣怀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独特性的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选堂集林·史学卷(套装上中下册)》收文六十余篇,内容涉及史学思想与方法、古史考证、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历史上的中外关系、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潮学、香港史等诸多领域,是研究饶先生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的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