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医学史》分为五章节:古代智慧(公元700年以前)、复苏与复兴(700-1800年)、科学主导(1800-1900年)、专业化时代(1900-1960年)、回顾与展望(1960年至今),详细介绍了从49000年前到如今,历史上曾爆发的疾病以及医疗手段的演变。它以丰富的插图、精简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医学的演进历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的医学史叙事形式,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描述不同时段的医学特征,按时代顺序加主题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医疗保健活动的变迁、科学技术对认知疾病原理与机制、拓展诊段与治疗方法、推动预防与康复等多维度的影响。阅读医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
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1997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 王权支配社会 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 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 先秦卷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中国海域史》共分为五卷,即《总论卷》《渤海卷》《黄海卷》《东海卷》和《南海卷》。《总论卷》从中国人对海域的认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海洋经济与贸易等角度,系统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海域的认知和中国海域的发展变迁。各海域的分卷则从具体角度论述自身的变迁历史,同时又各具特点。例如渤海和黄海北部*入国人的视线而且开发较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海和东海在东亚,尤其是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东海和南海在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以后,在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中有重要地位。通过《中国海域史》的研究,说明中华文明不是仅限于陆地的 黄色文明 ,同时也深具 蓝色基因 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变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对国民党主力军的建立、发展,直至在中国大陆失败、撤到台湾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国民党各精锐主力的兵力、装备、知名将领、重大战役等,对各部队的优劣成败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本书共分三册,每册字数约30万。 第一部介绍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五支王牌军:第五军(杜聿明)、第十八军(胡琏)、第七十一军(陈明仁)、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 第二部介绍国民党中央军另外五支王牌军:第一军(胡宗南)、第十三军(汤恩伯)、第七十军(陈颐鼎)、第二十五军(黄百韬)、青年军(无军长,多著名将领担任师长,政治部主任蒋经国) 第三部介绍国民党十支杂牌军主力:第四军(张发奎粤军)、第七军(李宗仁桂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粤军)、第二十一军(廖磊桂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西北
内容简介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 恺撒 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 封建制度 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瑞士- 勃艮第 战争中的复兴。第四卷将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一直论述到了 拿破仑 时代。 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体制与战略战术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战争艺术本身,而在于认识世界史。 在本书里,汉斯 德尔布吕克运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搞清楚过去战争中那些 微不足道的事件 和 琐细的事实 ,只要历史学家知道过去的战斗在其中发生的地形,他就能用现代地理学的所有知识核实流传下来的报道,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 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简称 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 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 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 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 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大美中国Ⅰ:中华美妆3000年》系统讲述了中国美妆的演变历史。全书分为十五章,图文并茂,通俗易读,以 通史 形式梳理了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审美观念,美妆材质、技术与妆容形态,历史代表人物,古籍与典故,古为今用的遗产经验等内容,并从美妆的历史演变延伸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还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本草护肤进行了专题论述。行行有史,唯独 美妆 缺席史册,本书将为您揭开一个掩埋于历史尘封中的中华美妆世界。
本书是《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的姊妹篇。以盛宣怀为主角,以汉冶萍厂矿的发展兴衰为研究对象,依据档案史料,全面记述、考证和辨析盛宣怀自接办汉阳铁厂起,由官督商办,组建汉冶萍股份公司,至其去世止的汉冶萍厂矿的基本史实。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细致的史料发掘,全面梳理了汉冶萍在外部压力和内在矛盾交织下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以确凿的考证,辨析了“张之洞胁迫盛宣怀接办铁厂” “盛宣怀接办后已招集商股二百万”等长期流传的旧说,还原了历史真相。对于盛宣怀与日本的关系、汉冶萍的资金运作、企业体制变革、中外人员使用、经营管理决策、钢轨质量和销售,以及有关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都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掘,不因袭陈言,有独创性的见解,自成体系。盛宣怀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独特性的历史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在其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同时也为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 本次展览共分为 食自八方 鼎中之变 茶韵酒香 礼始饮食 琳琅美器 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技艺、礼仪、器具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本书以1644年至1945年间历史时空中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为研究背景,对法律与资源配置的纠葛关系做了深度的梳理,将法律、资源和时空建构三个要素置于边疆民族、军事战争、司法场域、经济开发四个场域进行考察,演绎出一场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 权力的游戏 。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密切交织,勾勒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动态过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历史的借鉴。分为导论、边疆民族、军事战争、司法场域、经济开发5卷,约300万字。
作者通过清晰梳理文化与文明、文化交流与文明交汇几个概念的内涵,厘清文化交流的特殊状态及它的 作伪 与 误读 ,描述了全球化中中国作为文化交流旗帜及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给予了一个清晰的描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同名图书,展览热展中! 本书以历史时期分为 先秦服饰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 全面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复杂的演变过程 ,华夏衣冠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吸收,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 除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图外,书中还绘制了大量 线图 ,并有特别制作的 15尊 不同时代的 服饰复原人像图 ,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舟楫千里 大运河文化展 同名图书。全书共分为 一河千载通南北 货通南北利四方 千艘并进万夫牵 神工当惊世界殊 因河而生文化兴 五个部分,通过180余件(套)珍藏文物及大量图表集中展示了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历代王朝的稳固及强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外交流互鉴的连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环球航行先驱者系列:《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套装2册)
2018年10月15 16日, 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研究:第六届东亚史料研究编纂机构联席会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召开。会上中、日、韩三国学者就 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 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文结集成本书,希望借此在历史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历史资料整理和档案文献修复方面扩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东亚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