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出没于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处角落: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的猛犸象, 盲人摸象 的寓言,昂贵的象牙制品,罗斯福的猎象传奇,马戏团中的大象表演 许多有关大象的谣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它们在将死之时走向 大象墓地 ,会为同伴的死而哀悼哭泣 ;它们没有关节、害怕老鼠、一生只交配一次 海伦 凯勒曾形容它们是 太阳底下最悲伤的动物 ,它们在动物园里被视作人类的朋友,却也不时扮演饲养员的杀手。 人类对大象似乎有种古老的迷恋。然而数千年来,我们为大象着迷,自以为了解大象,却忽视了大象有其本来的面目、有其自己的历史,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中则充斥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愿景。原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大象来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在世间的位置。 本书利用广泛的资料,包括市政文件、博物馆的藏品、动物园的记录、猎手的回忆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 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地 挪用 各种传统 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 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本书为黄宗智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依据实地调查资料、访谈资料、司法档案等,对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主要领域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诸如 集权的简约治理 实用道德主义 等重要概念。通过对社区调解、离婚的法庭调解制度、民事判决等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深入考察了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 过去和现在 。并从 现代性 角度出发,通过继承与赡养、典权 物权、侵权 赔偿、离婚等具体实践的分析,深入思考了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及其现在应该选择的走向。
如果人类没有疾病,世界历史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书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 ① 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 公共卫生发展史: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 治疗手段演变史: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 医药科技进步史: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等。 本书还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百科、200幅特
本书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部分,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收录了吕思勉先生有关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论著,共计九种:《医籍知津》、《群经概要》、《经子解题》、《中国文化史六讲》、《理学纲要》、《先秦学术概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包罗之广,充分体现了先生 博通 的特点。然而 博通 之外,更有 执微 ,《九种》中又多见精于文本细读、校勘训诂之处,更不乏先生的独到见解。
过去5000年的世界史其实就是在讲述各种语言的故事。《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是一部把各种不同类别、形态的语言整合到一起的作品,称得上是语言学的《一千零一夜》。 它旨在通过历史上的语言故事反映一个民族的真实特性及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盛衰涨落。 书中,一方面回顾了曾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语言如何从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汉语创造了经受2000年侵略史而顽强生存的奇迹;梵语走过了从印度北部传播到爪哇和日本的神奇旅程。另一方面也论述了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如为什么埃及语在3000多年外来者的统治下存活下来,可是在穆罕默德和阿拉伯语面前它却黯然失色直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什么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与俄语、德语和法语在过去5个世纪随着欧洲的帝国扩张在世界传播开来,但荷兰语却在荷
《医学史》以一种大致按历史年代、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展开,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第二版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书中专章描述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医学史和美国建立之后的医学进程,还对近几十年来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医学史》将医学史纳入整个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从 内史 和 外史 诸方面,多维度地考察了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一些传统理论和现成观点提出了挑战。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 埃德温 桑兹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为第三卷,首先讲述德国18、19世纪的学术史;其次分国别关注16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比利时与荷兰;接着用一些篇幅回顾此世纪的丹麦、挪威以及瑞典;并讲到希腊与俄罗斯的古典学术史;也有简短的论述涉及匈牙利;在后一章,讲述古典学19世纪在英国的历史,并延伸至美国。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 埃德温 桑兹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为第二卷,所讲述的古典学术史由文艺复兴起,至18世纪。全书首先以意大利为中心,讲述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著作的研究,接着16,17,18世纪各为一章,每章分国别讲述古典学术史。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地区,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德国,均有详细的论述。
本书收录了杨宽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1部专著和3本篇幅较小的史学读物,分别是《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和《中国历代尺度考》《商鞅变法》《秦始皇》,对于系统了解杨宽的学术经历和毕生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出版不仅为4本书首次结集,而且补充了不少杨宽先生晚年手稿中与之相关的内容。
进入20世纪以来,流行风潮跌宕起伏,成了时尚的风向标。 20世纪初,西方的女装抛弃了传统的紧身胸衣,吸收了东方文化;一战后,西方女性追求独立,平胸、低腰身、裸露小腿的短裙成了新的时尚。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30年代的女装一度回归修长的淑女风貌;二战又迫使女装向机能性的男装靠拢。 50年代,半个世纪前强调女人味儿的优雅风貌重新流行;60年代,超短裙、包臀牛仔装、T恤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时尚向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70 年代的民族风、80年代的复古潮、90年代的全球化、21世纪的互联网,这些因素促使流行周期缩短,流行普及加速,流行源头更加多元化,时尚产业、时尚品牌的文化属性更加引人关注 《百年时尚》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变迁
对世界货币史的探讨,目的在于摆脱过去我们对于货币只进行截面分析、停滞于货币短期、局部现象研究的桎梏,将货币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纵向几千年,横向全世界,从千千万万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寻找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运行、货币的发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律。 从世界货币史的角度来观察,货币的产生支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物质丰富。然而,在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金属冶炼资源的有限性与商品种类扩张的无限性表现出明显的矛盾。 本书的研究给读者展示出货币历史发展的以下规律:称量货币的长期发展,演化出金属数量货币 钱币。钱币的制造被古代各国政府所垄断,产生了金属货币信用化的趋势。在货币法制的支持下,金属货币信用化使社会货币流通总量得以大幅度增加,不断地满足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对于社会货币
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学术专著,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时间跨度为1920 1978年,主要论述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下篇主要描绘1978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历程,并在经济史的研究框架下分析若干理论问题。本书一方面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力图展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主要采取专题式探讨,即通过特定的理论聚焦,来选择合适的个案,进行指向特定问题的深度分析,以此来满足经济史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之结合。而各专题研究将不一定严格限制于相关时段范围内,在时间上限与下限两方面都有可能突破,从而更好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完整的探讨与分析。
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由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主编、集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研究力量编写而成,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以中国城市历史基本脉络及总体特征为中心,按朝代顺序将中国城市发展历史分为七个时期,每一时期编纂一卷,分别为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卷、元明卷、清代卷、民国卷,再加绪论卷,凡八卷七册,计450余万字。丛书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对历史上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加以考察,在内容上以城市文明的演变作为研究的主线,以历史的演变为经,以城市的结构为纬,全面展现历史时期我国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变迁,涵盖城市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各个方面,力图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梳理,揭示中国城市发展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隋唐五代卷》,不仅对隋唐时期城市发展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经济变迁与城市发展,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等进行系统梳理,还对这一时期的坊市制度、都城营建、运河城市等进行重点研究,力图对城市的发展变迁作出整体把握,进而揭示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1969年,伦敦、吉隆坡、香港三地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步维的《马来亚华人秘密会党史》),这是*本全面、完整、系统论述马来亚华人秘密会党的专著。步维曾作为马来亚政府华民事务部的一员,在马来亚工作了近30年,还担任该国华民政务司一职。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不仅可以阅读到当地政府的各种记录资料,而且有机会接触各个阶层的华人,因为走访乡村进行调查也是他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步维在担任马来亚华民政务司期间,不仅因公务与警察局长过往甚密,而且私交甚笃。毫无疑问,他有得天独厚的获得华人秘密会党*手材料的机会。特别是关于战后的华人秘密会党的发展情况,几乎没有出版物可供参考,他通过对那些落入警察手里的会员进行采访,得到了相当宝贵的资料。所有这些加上他本身的天赋,使他的论著成为那个时期研究马来亚华人秘密会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 天下观 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到 用夷变夏 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 困兽犹斗 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 国际公法 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