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本书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 ,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生阅读。
进入20世纪以来,流行风潮跌宕起伏,成了时尚的风向标。 20世纪初,西方的女装抛弃了传统的紧身胸衣,吸收了东方文化;一战后,西方女性追求独立,平胸、低腰身、裸露小腿的短裙成了新的时尚。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30年代的女装一度回归修长的淑女风貌;二战又迫使女装向机能性的男装靠拢。 50年代,半个世纪前强调女人味儿的优雅风貌重新流行;60年代,超短裙、包臀牛仔装、T恤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时尚向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70 年代的民族风、80年代的复古潮、90年代的全球化、21世纪的互联网,这些因素促使流行周期缩短,流行普及加速,流行源头更加多元化,时尚产业、时尚品牌的文化属性更加引人关注 《百年时尚》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变迁
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介绍了人类航空史上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 1900)、活塞式发动机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 1914)、*次世界大战(1914 1918)阶段、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书中大部分文献收集于*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战争博物馆和战斗机飞行员,此前从未发表过。书中同时收集了近1700幅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类航空史上重要人物的照片等,这些图片来自当时的书报杂志、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及私人藏品,其中有些甚至是当时空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极为珍贵。
《益州名画录》是宋代黄休復的著作,内容是关 于宋代蜀地的寺观壁画、绘画等,并对宋代以前某些 画家如孙位、张腾等人的壁画、绘画作品进行了品鉴 。《益州名画録(精)/中国书画史籍校注丛典》就对《 益州名画录》加以标点、注释。书前有出版前言,对 《益州名画录》的学术地位、书的流传整理情况作了 说明。书后附有著录提要、参考书目、索引等。
树皮船与兽皮船的历史不仅是船只历史,也是几千年来建造和使用这些船只掌控水道的人类历史,这是人类在河流渡口迁徙、捕鱼、贸易和捕猎驯鹿的历史,也是在海湾和海洋捕猎海豹、海象和鲸鱼的历史。如果没有树皮船和兽皮船的发明和改进,猎人和渔民及其族群根本无法在欧亚大陆北部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生存。 《欧亚大陆北部的树皮船与兽皮船》论述了从北欧到白令海峡和远东地区40多个土著文化和民族的树皮船和兽皮船,资料翔实且论证严密,详述了欧亚大陆北部广阔区域的各类小船的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经济文化模式。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
......
《民国大师文库中国文化史上中下精装索引版》由柳诒徵著
艺术史上第一次描绘微笑的作品是如何出现的? 第一幅女权主义作品是什么?第一幅反战作品呢? 第一幅亲吻主题的作品表现了什么场景?第一幅镜像和第一幅自画像呢? 第一个出现在西方绘画中的黑人是谁? 为什么这些 第一次 非常重要?它们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艺术史学者尼克 特伦德博士通过30件开创性作品和它们的关联作品,巧妙展开讲述,揭示出艺术家是如何创作出这些 第一次 的,以及这些作品后续的传播和影响,带领读者开启一种走进艺术史和理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新方式。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第一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
2016年以来,为响应党的群团改革要求,讲好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的故事,使妇运史研究更好地为基层妇女工作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妇女研究所与《中国妇运》杂志合作开办“妇运史话”专题栏目。栏目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妇联改革和妇女工作的新要求、服务新时代妇女运动出发,立足新形势,结合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热点事件和妇女工作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不同的主题切入,重点总结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经验、规律和特点,为新时代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找寻历史借鉴和启迪。文章刊发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成效,为妇女工作者了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程、妇女事业的成就、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埃里克·杰·多林著的《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野性北美多林作品集)(精)》记录了旧的毛皮贸易的兴衰。海狸、海獭和水牛被屠杀,它们珍贵的毛皮被制作成奢侈的帽子、大衣和雪橇毛毯。阅读这本书,就可以理解殖民者是如何开发、利用北美殖民地并在此定居,以及在此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因毛皮贸易的兴起而交替地变得富裕或者被剥削。正如多林都揭示的,既是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是一种造成毁灭的药剂的毛皮,与美国历史上的诸多关键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