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地处闽东北鹫峰山脉东麓,县城海拔886米,居全省之冠,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享有“云端仙境”、 “海西夏都”、 “天然空调城”之美誉。周宁设县时间不长,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早在36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先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刀耕火种。这里先秦时属吴越,秦汉时归闽中郡,三国时属东吴领地;从秦汉魏晋至隋唐宋元,均有中原移民迁入。境内五彩斑斓的古文化,正是周宁历史沿袭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奇山异水萃周宁。沿着宁武高速公路,山脉雄浑、绿意遍野,悬泉飞瀑扑面而来。山与水的缱绻,绘下了无数人间美景:有气势磅礴的“华东第一瀑”九龙涤瀑布群;有收入《辞海》的“八闽首景”滴水岩;有深邃幽奇的“地质之谜”蝙蝠洞;有鬼斧神工的壶穴景观官山石臼群;有美好神奇的“闽东西双版纳”后垄大峡谷……一处处奇山异景,在山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前夕,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相继会聚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一时间“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文化城”,城市人口也从抗战之前的六七万人猛然增至50多万人。桂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八办”的领导和引导下,在桂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达到了100余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当时许多文化名人聚集桂林,已远胜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三厅的“名流内阁”。先后到桂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比较知名的就有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