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新中国史的研究,从城市发展这一角度入手,系统、quan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quan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城市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 1978)、城市快速发展时期(1978 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三个部分。书稿的出版将对中国各大城市走上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新时代各级城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区情、市情的发展道路提供类历史借鉴,为未来构建适合中国人民的美好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提供理论参考。
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成 (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 都 (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 成 与 都 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 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精)》,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 本书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角度,以翔实准确的史料、简洁清晰的结构及精练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壮族的历史渊源、区域分布、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建筑形态、生活习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使读者对壮族的整体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并被命名,至今已经70年。诞生于和平主题高扬的时代,70年间该地区发展繁荣,折射了新中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是北京市首个大规模建设的小区,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影院公园体育场的集中地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同时还是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典范地区,集中了国家民委所属多个单位和家属区,还有地坛公园、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元代古城墙等,与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历史形成古今映衬、气象万千的独特地理人文样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对该地区有着较深的了解并以充满情感的笔触辅以数百幅生动、珍贵图片讲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致力和平的主题,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 亲历、亲见、亲闻 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进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进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 亲历、亲见
本书收录王之祥先生1931年至1939年在宁波各地拍摄的约200帧照片,内容涉及城市景观、历史事件、市政建设、人物古迹等。王之祥当时在鄞县建设科任职,又爱好摄影,他的这些作品对于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市影像的保存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所选作品是以王之祥先生留存的大底片重新扫描制作而成。作品层次清晰、细节生动,读者不仅可认识其历史内涵,也可感知其艺术韵味。
本卷主要考察民国时期兰州地区的历史。作者认为,民国时期兰州的发展是整个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与现代交织、救亡与建设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发展因时、因人、因事的影响较大,缺乏制度治理和长期规划。由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自身的制度局限性和战争环境的影响,民国时期兰州开发建设带有很强的军事性、政府主导性和短暂性特征。当战事吃紧之时,政府将兰州看作战略重点,着力加以经营,强力推行其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而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企业东返,后方大量人员回迁,兰州建设就陷入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一直活跃在兰州地区,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宣达于兰州,对激发兰州人民的爱国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兰州终回到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江西通史6:南宋卷》是《江西通史》第6卷。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人类的活动已有数万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江西通史,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大量可供参考的文献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江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这为编纂《江西通史》提供了自由的学术气氛和比较充裕的财力保证。作者将其作为一件挖掘和弘扬江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千秋事业,也要将其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业,把《江西通史》编纂成一部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鲜明特色,文字风格上活泼统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著。
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的都城是六百五十年前的明代南京城,无论在规模和营建技术上都达到那个时代的高峰。良渚古城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对城市的形态布局有了整体规划。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两座在历史长河中相距遥远的古代城市,却有着非常相近的城市格局和设计思想。本书正文共六章。首先基于南京和良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南京帝都和良渚王城的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第1章);接着对两城的形制和功能布局特点进行了讨论(第2章);然后介绍了南京帝都和良渚王城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了其调控和运输功能(第3章);第4章对两城(包括宫殿、城墙和水系等)的营建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5章对大明帝国的礼制、良渚文明的玉礼器,及两城的大型工程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对比研究;而第6章概述了两城申遗的列入理由,突
本书依2012年课题指南书历史类“明清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二者之立意而设计。书院有近1200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也是重要的传承体之一。千余年来形成了大量书院文献,书院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献资源极为丰富,大有开发潜力。书院文献整理研究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整体仍然属于严重滞后,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乡村书院文献整理更是近乎空白,资源未开,现状亟待改变。本书共九章,以文献整理为主,研究为辅,收录的各乡村书院志,内容各异,体例不尽相同,卷以下类目设置也有差别,显示其志书内容的丰富性。各类目名称甚多,大致可以分作八个方面。文献所涉内容,除了教育、教化等共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显示其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该志始修于同治六年,十二年始克成轶,记事止于十一年底。正文分十四门百一十二目,约三十万字。图考有县境全图,城池图、万岁亭、县署、县丞署等建置图二十二幅。营建志所录城池、公廨、邮驿、津梁、水利以及坊表、丘墓等甚为翔实,如志桥梁多至四百馀座,津渡百二十余处,以突出浏邑"溪河间多建石桥,江东西率以舟渡"的特点。是志较旧志增益变通之处尤多,如祀典增昭忠祠;兵防增团练纪略;祥异记水旱螟蝗之害,并附御灾纪略;赋设增豁粮纪略等。又如记兵事,改编年例以断事为篇,详记道、咸间浏阳征义堂起义及太平军活动;学校志记浏阳礼乐局之设,食货志记浏阳漕仓之建等尤具特色。物产鬻诸外者如纸、茶油、矾布较著名,浏阳自宋元则有永兴矾场之设,菊花石之产尤饮誉省内外。
本书稿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由口述人阮仪三与整理者(撰稿人)潘君祥合作编撰。书稿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教授的父母家庭、长辈师友、学术研究、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了综合性回顾。 口述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从而享有 “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等美誉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正是这种身份和经历,造就了这部书稿特有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其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保护平遥古城、新绛古园、福州古巷、昆明古街、丽江古镇、九华古寺、杭州古宅等众多传统文化遗存的亲历性自述
大留村,位于闽东*大河长溪出海口的西岸,始于隋开皇年间即公元6世纪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闽东创建*早并延续至今的村落之一,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称其为 大流港 。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批千年古村落(入选*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镇(古村落) 名单)。《大留村志》是福安市2020年的重点文化工程。本书记述大留村社会变更、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各个主要方面,起止时间为上溯事物的发端,下迄现今。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村情、村域经济、社会事业、风土民情、古村风貌、艺文著述、乡村人物、族谱文献等8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