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本书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著名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 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 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 信仰;而“艺文志”中李淳《咏古镜》五言 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 由本土人文创作的 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本书的整理、注解集中体现了瞿宣颖先生半文半白、白话的文章中的北京掌故和研究。有关于北京 早的学术文章,有大量关于旧京掌故的文章,像《故都见闻录》《北游录话》等。掌故既是文章的内容,又是一种近似于古代笔记的半文半白文体。书中“杶庐笔谈”一篇收录陆续发表于《申报每周增刊》的七篇关于北京的文章。原载于《新晨报副刊》的“北平历 之酒楼广和居”,详细介绍了广和居的历史以反映当时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收录了从“北京之沿革观察中国建筑之进化”“关于圆明园”“京官生活回忆”等文章。至今这些文章读起来都妙趣横生。
《新疆游记》记述了作者谢彬自1916年10月至1917年12月,以国民政府派员身份奉财政部命令赴新疆省和阿尔泰特别区调查财政期间的所见所闻。对新疆、阿尔泰两地财政、吏治、军政、国防、教育、实业、外交、交通、建置等,均按实地考察,条陈意见,详著专篇,对开发西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中山先生为其作序称“谢君晓钟之《新疆游记》,行路四万六千余里,记载三十万言,述其足迹所经、视察所及以飨国人,使知国境之内,尚有此广大富源,未经开发者,可为吾人殖民拓业之地,其兴起吾国前途之希望,实无穷也。”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由史建平、李宪亮编著。
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 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 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 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 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
本社近年推出的畅销书《战天京》是写湘军集团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的史事,而在此之前湘军攻下当时安徽的省城安庆,则是攻克天京的必要前提。安庆会战是清王朝命运的转折点,安庆会战前清朝有 之忧,而安庆会战之后,清王朝逐渐掌握主动,逐渐镇压了各地动乱,号称“同治中兴”。本书选取安庆会战这样一个转折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场历 罕见的会战,因为此战不但有太平军和湘军的决战,期间也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洋人介入中国事务,干预太平天国战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场争夺,外交斡旋,加上清王朝和太平天 部的政治斗争,战场之外的戏份比战争还要激烈。书稿文笔优美,史实准确,给读者一个近距离了解那一段历史的 机会。
《西宁府新志(上下)/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是清代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方志的上乘之作。全书共四十卷,以10纲105细目,将全书52万字紧凑地联系在一起,分别记载了西宁的星野、疆域、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涉及范围 广泛,考究立足于西宁地区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乃至对清朝统治影响的深远程度,考察严谨、细致,文字表达客观,史论结合,创新意识突出,并完善地贯彻了“以志为史”的理念,其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展示出作者在一本志书内尽情驰骋的史才。作者虽然对史家法度的实践不是 胆 的,却是 完整而自觉的,其著述的整体性是本书的 显著的特征。
《咸丰鄞县志》为两部旧志的合集,分别为《乾隆鄞志稿》和《咸丰鄞县志》。乾隆《鄞志稿》20卷,(清)蒋学镛纂,未刊,民国张寿镛收入《四明丛书》。今据张氏约园刻本影印。蒋学镛,字声始,号樗庵,浙江鄞县人。全祖望入室弟子,尤得其史学之传。乾隆三十六年举人,著有《樗庵存稿》五卷,曾参与修撰《鄞县志》,因与志局各存意见,遂自成《鄞志稿》一书并附水利考一卷。后人多称“蒋志”。咸丰《鄞县志》32卷,首1卷。清咸丰六年(1856),知县、云南蒙化人张铣修,鄞县人周道遵等纂。同年刊本,32卷,首1卷,16册。 《咸丰鄞县志》仿钱大昕《鄞县志》例,分赋役、公署、兵制、海防、职官、选举、人物、孝义、术艺,金石、古迹、杂识、物产、方言、土凤等19门。书首有《天章》一卷及周玉麒序。周道遵著《甬上水利志》,修校《招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