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发源在哪?究竟由何人所建?古蜀国真的就是隔离于中原的西南世外桃源吗?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古蜀五大氏族部落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故事 青铜大立人、通天神树、铜纵目面具、金杖 历史尘烟挖掘出真实的瞬间,深埋于地下几千年的古蜀文明终于露出它神秘的面纱。 这本书不讲众所周知的大历史,不用小段子抖机灵,而是以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国宝入手,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上打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蜀地文明盛衰兴亡的历史脉络。 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物的科学判断、专家的讲解等各个方面,客观揭秘一个鲜活的古蜀之国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发展。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书不是一部通史性著述,而是一部重点阐释与新疆稳定和发展相关的新疆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尊重史实,分清是非,立足现实,落笔历史是本书的主旨。通过简洁明了而又客观真实的阐述,将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 年赋闲长沙时 , 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的纪实 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 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 30 余处,新增注释 277 条。 以 1938 年 9 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 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中央电视台《天地洛阳》摄制组所著的《天地洛阳(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内容简介:一部10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天地洛阳》在中央电视台四套黄金时间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继2003年6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国际频道黄金时间播出21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走遍中国一洛阳》六年之后,再一次系统、全面地呈现出“千年帝都”洛阳的*影像。《天地洛阳(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本书为该片的文字记录。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The series Tibet History and Culture tells the stories about Tibe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includes such books as A Brief History of Tibet, A Study of Tibetan Religions, Tibetan Folk Customs, Tibetan Literature, A Snapshot of Tibetan Arts, The Biography of S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有名的历史笔记,详细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是一部解读《东京梦华录》的大众读本,作者的讲解有趣而亲切。大到中央政府各机构的分布、宫廷阁楼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规模与分布,小至市民的饮食生活、歌院茶楼的盛况,甚至娶妻生子的民风礼俗、饭店、夜市所贩卖的各种饮食和杂物,都尽在眼底,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百廿浙大,薪火相传。学校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中华崛起之时,兴盛于国家繁荣之日。筚路蓝缕120余年的不懈奋斗,改革开放40余年的浙大实践,并校融合20余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铸就了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 求是创新 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培养了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与文化成果,为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图叙史,在《图说浙大:浙江大学校史通识读本》基础上增益资料,力求用鲜活生动、简洁洗练的图文形式,展示学校跨越三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以飨浙大师生校友及广大读者。
北碚,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一个产生过凤凰涅槃般传奇的地方。 100多年前,北碚还只是一个山川美丽,但匪患肆虐的小乡场。到80多年前的全面抗战时期,北碚发展成为一座享誉中国的美丽小城。新中国成立后,北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北碚,已经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北碚的百年发展史展现出极具时代特征的突变性、内涵式发展的特质。北碚素来生态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科学教育发达、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发展兴盛、工业基础雄厚,尤以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这在重庆历史文化体系中具有综合性、典型性、代表性。 在建设重庆文化强市的赛马比拼中,北碚人用满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北碚,以文化的视野宏观鸟瞰北碚,以艺术的手段通俗表现北碚,从史话、名人、抗战、
本书走访北京的各处古迹,不仅追溯古迹的变迁,也探寻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你是否知道,今天车水马龙的双榆树,曾经有一座 桑榆墅 ?它是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家的西郊别墅。纳兰性德及其后人的往事,读来更是令人唏嘘。 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他为何会选择鱼藻轩作为投水之处,死前又是怎样度过?该如何看待他的死因? 北京*古老的胡同叫 砖塔胡同 ,因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这座塔隐于闹市,而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师徒故事? 在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脚下,有一座300多年历史的村庄 大有庄 。从它与清室的渊源,到今天居民的生活往事,连缀成一部有生命力的村庄小传。 古迹与人物相映生辉,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它让北京这座古都变得生动起来,仿佛退进历史的深处,让停止在时光里的往事重现。也因此,让今
"在古代,特别是实行科举制的时代,一个地方人才的兴盛程度是以科举上成就即出了多少进士来代表的,因科举产生的科举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显著地域性。 合肥,古庐子国。地处江淮,自秦建县,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重镇,人才繁盛。本书参详了大量史志资料,如《全唐文》《全宋文》等文章总集,现存宋、元、明的进士登科录等,尤其注重墓志铭、登科录这样的手原始资料。对明清各代的《合肥县志》《庐州府志》等有关进士记载作进一步解读,共收录414位合肥文武进士。文进士为部分,武进士为第二部分,按朝代、登科年份先后依次排序,每名进士作一小传。小传按姓名、生卒年、字号、籍贯、家庭关系、登科年份、甲次、主要经历、著作依次叙述,传末附注人物小传原始资料出处。本书对有争议的进士、有可能是进士但不能确定为进士
暂无内容简介。。。。。。
掌故浓缩了城市难忘的记忆,也映射出城市多姿多彩的历史影像。作为黄、渤海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连,既是一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又是有着特殊历史和个性的城市。它建市以来的110余年间,经历了世界近代*波澜壮阔的时期,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与大连有关。阅读《大连掌故》,浏览这座城市的故事,你会了解它时尚靓丽的面孔后面,那些曾经的沧桑和苦难;你会知道一座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它的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大连掌故》作者韩悦行是甘井子区营城子镇人。从青少年时期起,他就对地方史志有兴趣,并收集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他退休后,即从花甲之年到古稀之年的十余年间,才集中精力从事地方史志的收集研究工作。
白吉尔编著的这本《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目的在于强调该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多层次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进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对现代性坚持不懈的追求。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本书聚焦民初皖籍知识分子这一特定时段的地域身份知识群体,诠释这一群体建构公共文化领域的逻辑机制,从社会学角度追溯民初皖籍知识分子建构公共文化空间所凭依的各种条件,运用场域理论阐述民初皖籍知识分子在斗争的逻辑思维规约下所依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借助个案专题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皖籍知识分子如何具体参与民初公共文化领域的建构过程,宏观理论框架与微观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探究民初皖籍知识分子、文化舆论、社会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