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上、下两册,由 凡例 释文编 索引编 参考文献 四部分组成,共计150万余字。本书对2018年前国内外刊行出版的金石志书、学术文集及著作论文中公开发表的1468种南北朝墓志进行了系统整理。著录墓志信息,以目、图、文、研形式分类展示;考释墓志文字,按年代顺序编定成册;汇集墓志注释,收录陈列诸家成说;编制墓志索引,提供墓志名、人名、官名、地名引得。这部历时八年编撰而成的融目录、释文、注释、索引为一体的《南北朝墓志集成》特点如下:一是开创性,作为学术界*部南北朝墓志文献集成,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二是资料性,信息全面,墓志齐备,文献丰富,提供学术研究资料;三是实用性,体例严谨,编撰科学,志文准确,提高学术研究效率;四是学术性,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知识方法交叉使用,开拓学术研究新视野。
2023 年 12 月 19 日,在 长干古城 南京西街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 上,权威专家认定,在南京西街发现的 越台环壕聚落 应称 长干古城 ,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南京历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 本书开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到湖熟文化、吴文化,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太伯奔吴到楚吴争战,从长江到秦淮河,从长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荡荡,开天辟地,南京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远古、上古时代隐隐闪耀。 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开金陵王气的序幕。从中古到近古,南京屡屡成为龙兴之地,历经东吴霸业,建康风云,南唐偏安,宋元沧桑,大明基业,清代浴火重生,中华民国肇建。在中国的许多历史转折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的一卷 政权系统 。全书共收集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文献600余篇,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权各部门的文件,是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
本图录由专述文章和展览图版2部分组成,其中6篇论文各有侧重,讲述了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运河带来的江南趣味、唐代的诗茶酒文化,以及龙门石窟里的大唐图景和造像艺术。展览图版围绕 神都宫阙 市朝之城 伊阙佛龛 3个篇章,以大唐的东都、池苑花如锦、运河的中心、丝路尽繁华、精神的归宿、千龛邻峭壁为叙事主题,梳理和追忆唐代洛阳城200余年的繁华过往。
《南京城市史》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 山、水、城、林 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
本书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著名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八闽通志》系明人黄仲昭修纂,为现存最早的福建全省通志。全书八十七卷,分地理、食货、封爵、秩官、公署、学校、选举、坛庙、恤政、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祥异、词翰、风俗、形胜、拾遗十八类四十二目,按类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精善,取材丰富,保存了大量不见于其他史书和志书的珍贵资料,是一部极为有用的志书。本书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福建省图书馆联合整理,以北京市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庚戌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标点校注,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又经修订,更便于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中国*历史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谕档》影印本辑录出来的,辑录资料时间上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编年为序;范围为清代江西的行政区划,凡有关江西者,均收录。是一部有利于江西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汇编。比较原影印件的繁体竖排,本书做了简体横排,随文注释等处理,方便查阅。
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广东碑刻铭文集》是一部图志式的金石专著,系统介绍了广东金石状况,图文并茂,以图、文、志三大内容组成。本书收集之对象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 金石 ,类别分为吉金类、石刻类、陶砖类等,是涵盖岭南地区的综合性大型金石铭刻类图书。精选五千余件金石铭刻,全面介绍岭南地区自秦到民国二千年间的金石状况。本卷为墓碑志铭类,图文对应,每一种均注明其名称、年代、作者、字体、尺寸、出处及存亡现状。
本书是法国远东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研究项目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与社会史 的延续成果,接续前三卷,以乾隆《京城全图》为坐标和基本线索,调查研究北京内城的寺庙,实地访谈、拍摄照片、撰写庙志、释录碑文,并附有碑图和寺庙插图。第四卷所研究的是《京城全图》第四排范围内的寺庙,共145座,辑录碑记、塔铭等147通,并有本书未撰写庙志的寺庙名单及庙名、碑名、碑文撰写人、香会、胡同五个索引,资料翔实,叙述简洁明了,对研究北京历史及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内蒙古无论从地域角度来说,还是从民族内容而论,或是从建制去谈,在中国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在迄今出版的中国通史著作中都没有也不可能作翔实系统的记述。对很多人来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人人都详知这里从古至今的历史,至于其他学科的学者,更是了解甚少。在一些断代史或专门史、民族史中,对内蒙古地区历史的评说,姑且不说论点如何,就是史实也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一直认为需要撰写一部时空完整、内容全面、史料翔实、论证精确的内蒙古通史,而且企盼在中国通史中也要把这块历史加进去。这就是我们研究并编撰这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内蒙古通史(套装共20册)》的初衷。但是,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让读者评说、让历史检验吧。
侨批,是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它被盛赞为 20世纪的敦煌文书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于2013年6月成功荣登《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珍品。《闽南侨批大全》中全部侨批用原件影印,以保持其原貌,并力求体现不同的寄批国、不同的历史年代和不同的收批县乡的侨批特色。对每个侨批加上适当的文字注解,方便研究者研究使用。
《陕西古代文明》》一书,按照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的陈列体系,通过对史前、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等七个时期的历史的深度解读以及重点文物内涵的深度挖掘,全面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力求增进读者对陕西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充分感受陕西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神韵。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中下)》 书稿全面反映了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的四川抗战历史,讴歌了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突出了四川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四川、西康地区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柏林 当今世上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此书,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juxing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 没有一座城市像伊斯坦布尔那般命运多舛、饱经沧桑。她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璀璨夺目,从七座山丘之城到众城市的女王,从第二罗马到帝国废都。这不仅是帕慕克
《广东碑刻铭文集》是一部图志式的金石专著,系统介绍了广东金石状况,图文并茂,以图、文、志三大内容组成。本书收集之对象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 金石 ,类别分为吉金类、石刻类、陶砖类等,是涵盖岭南地区的综合性大型金石铭刻类图书。精选五千余件金石铭刻,全面介绍岭南地区自秦到民国二千年间的金石状况。本卷为墓碑志铭类,图文对应,每一种均注明其名称、年代、作者、字体、尺寸、出处及存亡现状。
旧志影印。清顺治年间吴江地区的志书。全书不分卷,大致包括建制志、典礼志、官政志、人物志等部分。是书以人物为重点,旁搜博采,对于吴江地区的人物、人口以及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颇有价值。沈卫新,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局长、区方志办主任,长期从事档案和地方志的整理搜集工作。
《江南旧志图选 境域》为 志说江南 系列丛书之一种,是江南旧志图谱的首次汇编整理,从江南地区历代方志中精选珍贵图谱,以苏州地区为重点,涵盖八府一州,包括苏州境域 图、嘉兴境域、湖州境域图等。所收图谱均按照年代编排,每幅图都有图注。
Whhen the author first undertook to write this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he failed torealize the difficulty of the task. Messrs. George Lanning and SamuelCouling gathered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concerning the earlydays, but no one continued what they began, and therefore a gooddeal of spade work became necessary. Many books have been consulted, a list of which is published atthe end of the volume, and the columns of the North-China HeraMhave proved invalu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