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寻脉历史,探源中华。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 《百年考古大发现》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业界著名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42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32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历程,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址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百年考古大发现》是由专业考古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一本历史考古类通识读物。全书以全彩四色呈现,收录了近七百幅文物遗址图片,通过专家学者的亲历视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图文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全书精选俯瞰、全景、细节等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季节750 张高清图片,多维度构筑西安 史话 ,众创西安文物古迹影像志;29条寻访线路,全方位带你 走 西安。是系统全面介绍聚焦文物,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文物导览工具类书籍。 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照文保类型分为五部分,分别对应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个类别,最后一部分为寻访路线规划,设计了29条线路,通过这些线路,可以串联大部分西安行政区域内的文保。每处文保点的文字内容我们都进行了丰富的编排,包含了文保点的历史沿革、文保结构、规格和组成部分、相关拓展,同时还把文保点的服务信息包括文保点地理位置、开放时间、收费情况等也都编辑进来,方便大家出行前的规划。 本书的亮点和精华是图片部分。除了特邀摄影师们的倾情呈现之外,还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本书是由*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一有着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 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 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 全息 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中壁画图像描绘的世俗场景体现出纷繁多样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史,同时也是山西地域科技文化与社会潜流的内在表征,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开研究。包括六大方面,从六个方面对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进行了提炼,同时对科技史研究甚至现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壁画包括其中大量的 宗教 图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最后从社会民俗意蕴方面,充实了寺观壁画在社会生活中历史沿革存在的必然性。
本书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一本亚洲博物馆方面的书,集中介绍了印度古代文化*辉煌的拉贾斯坦邦地区主要的博物馆中的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拉贾斯坦是印度艺术的明珠,也是各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该地保存有大量富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本书即介绍了这个地区著名的展馆和代表性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和艺术的盛宴。
这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以文物中的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以每一种动物主题来安排章节,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 迭,见证了中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本书所呈现的5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或许是你 次看到,还有一些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一套五册,是考古学家根据其多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和研究,撰写给孩子们的考古科普书,寻找印刻在中国版图里的历史印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让孩子们知来处,明去处,何以中国。 《我们的文明古老到多久》:考古专家冯时认为,天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源。西水坡墓中的北斗和龙、虎星象组成了一幅天文图。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图,距今约6500年。冯时从这幅天文图中揭示了古人是如何观象授时的,以及先民眼中的宇宙与四时。冯时还向孩子们描述了西水坡遗址给人们的启示。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广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千米。考古专家黎海超向孩子们介绍了青铜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是谁制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这是一套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引进环境史学,在 历史还原 的方法论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与巴渝文化的 一方之情 ,首次系统再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绎的三星堆 首都 、金沙城 副都 的 双城记 故事。本册讲述三星堆、金沙城,并存交错超过200年的历史,它们既是世界青铜文明的朝圣中心,也是 大国工匠 的发源地,更是四川向世界贡献的物质、精神双向财富。比如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等,就是代表中国青铜文明独具特色的巅峰之作。出土的珍贵的国宝,唤起人们对古老文明的神往与好奇,记录着人类族群、民族国家的过往。 古成都人 辉煌的 证物 ,诉说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开放、包容的特性,给 成渝双城 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下册讲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 顺着江流河谷、岭壑栈道,先后汇入四川盆地,与
作为丛书 博物馆 特色藏品 的组成之一,《王室至爱 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百件藏品》从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到天文台钟,从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挑选了百件有独特意义的藏品,从伊丽莎白一世(敌舰队的画像)到纳尔逊勋爵(Lord Nelson)在特拉法尔加之战(Battle of Trafalgar)中所穿的军装,等等,配有近120幅精美的藏品图片,以时间顺序展示了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标志性的艺术品,其中包括一些近年来新收购的物件,每件物品都伴随着一个生动迷人的故事。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这是一份对埃及神庙 详尽的考察说明,本书既包括对迷雾重重的神庙起源的探寻,也有对神庙的永恒追求,以及神庙在天与地、神与国王之间的沟通功能的诠释。 古埃及的神庙无疑属于古代世界现存遗迹中 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部分。曾几何时,那些光辉闪耀的城市有着“直刺苍穹”的塔门,由黄金与青铜封顶的建筑“如升起的太阳一般”熠熠生辉,其中有些至今仍居于人类历 伟大的建筑成就之列……全书图文并茂,共535 幅插图。数量巨大的遗址与神殿揭示了埃及历史的丰富内容,并提供了神与国王的神圣建筑中种类繁多的建筑结构与风格的示例。 ?本书提供了对这些建筑准确、透彻而前沿的描述。书中的照片、图纸和地图等,则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时代,亲身体验与神庙有关的风俗习惯。 ——《挖掘》(DIG)?华丽的插图和精心绘制的图表,伴随着威尔
本书收录郑欣淼1999—2017年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发展的调研报告、理论探索以及其他文章,有论文、杂感、随笔、散文,也有序言、书评、演讲、讲话等,共85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中国文物保护体制的探索,对文物与旅游业关系的探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调研,对明清宫廷建筑保护的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并涉及博物馆的科研、策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有关博物馆研究成果作了评介;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民间收藏、珍贵文物的传承、文物意识的提升等的关注;对文物学、文物保护学的推介;对文博界前辈业绩的记述与礼敬;对国内外一些文物古迹与民族民间文化考察的体会,对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思等。
这本书是为那些喜欢神秘事物的人准备的。在这部探究冰川时期岩画艺术的作品中,作者吉纳维芙既是向导,也是侦探。她研究了鲜有人注意的人类最初的书面交流工具——几何岩画,并用它来解锁人类谜一样的过去。 在这本结合了游记和自传写作方式的历史普及读物中,作者首次探索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素。在书中,读者将跟随她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之旅,并从这些拥有数万年历史的符号中,一窥人类祖先的智慧水平、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以及人类的进化过程,包括古老岩画是如何为我们今日高速发展的科技奠定基础的。 加入这场穿越非洲、欧洲的洞穴探险之旅,解开那经过三万年依然如初的符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