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该书系我国学者王献唐先生遗稿,考证了周秦汉三代货币,引据了大量文献及文物资料,系统考证了我国古代货币的交流和制作,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中国古代货币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视角,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讲解钱币材质类型的变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王献唐先生在古代货币方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周币、秦币、汉初货币、武帝货币和铸钱技工之演变五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形制、源流和制作,向世人展现了文明古国灿烂悠久的货币文化,创造性地把中国古代货币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全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货币史、经济史、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报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明长城资源调查之河东卷成果。报告全面详实地记录了境内明河东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马面、关堡及相关附属设施。对河东长城历史沿革做了的梳理。并对长城资源调查的组织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报告通过长城分布图和照片、线图等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境内河东长城分布及现状。
《永宣金石:古代碑帖拓本选粹》收录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元明清以来中国代表性的金石碑刻200余种,其中不少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金石碑刻、初次发表的碑帖拓本、原石已佚和经过乾嘉时期金石名家递藏的善拓、珍本。书中收录了知名金石学者撰写的研究文章,以及作者撰写的十余万字的碑帖题跋、考释,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是近年来外出版的碑帖类大型图录中的重要著作。内容方面,侧重于书法性和文献性两个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了金石碑帖,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如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重要金石碑刻:战国《中山国守丘刻石》、《中山王壶铭》、东汉《何君修治阁道刻石》、东汉《肥致碑》、北魏《皇帝南巡碑》、北魏《邸府君碑》等,这部分新出土的重要碑刻占全书三分之一左右。对反复出版的普及性名碑,选择较少。注重选取整幅拓本,并以局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是继《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后,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系列的又一本论文汇集。书中收录的31篇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史前文明、青铜文化、汉晋墓葬等多个方面,代表了宁波地域乃至浙东地区文物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可供外考古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参考使用。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布局结构、保存现状,重点介绍了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多年来在大型土遗址保护管理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以及部分经验和做法。书中提出汉长安城遗址的远景规划为完整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遗迹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将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园区。
青岛地区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集结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即墨北阡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和平度东岳石遗址为代表的东夷文化精彩纷呈。逮至周秦汉时期,以即墨、琅琊和不其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异峰突起,呈现了海陆一体化的文化视野,在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方面蕴含着诸多有益于未来启示。本文分“海洋聚落:东夷文化在青岛”“周秦汉时期青岛地区的城市文明”两篇,探讨了青岛地区东夷文化暨早期城市起源问题。
《北京考古志·延庆卷》主要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市延庆县自史前至明清的考古资料,是对北京市延庆县历年考古工作的总结,从地域角度进行分别介绍,内容可分为部分:一是总结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二是总结墓葬的调查和发掘,如汉代卷对大葆台汉墓、老山汉墓的调查与发掘;三概述了其他遗存的调查发掘情况;四是总结了北京市延庆县考古研究现状,如对城址的研究现状、对墓葬的研究、对窑炉等手工业的研究等。《北京考古志·延庆卷》是《北京考古志》的第二本,一部分资料曾在刊物上发表,部分资料为刊布。同时也总结了有关延庆县史前至明清考古的研究成果。此书对于北京市延庆县史前至明清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20世纪,是河南考古产生和辉煌发展的世纪。二三十年代,渑池仰韶遗址和安阳殷墟的发掘,诞生了中国的考古学。一个世纪以来,在河南有许多震撼世界的重大发现。南召猿人的发现,扩大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的地域;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渊源;龙山晚期诸城址的发现,已露出了文明的曙光: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是探索夏文化的重大突破;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灿烂的青铜文化,可谓惊世绝伦,甲骨文的大量发现,更是证实了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汉代诸冶铁遗址的发现,代表了当时处于水平的生产技术;唐宋时的三彩、汝瓷、钧瓷等器物,异彩纷呈,名满天下。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安阳后岗“三叠层”是考古地层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洛阳中州路的器物分期是考古类型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有这些考古发现与研究,
本书为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共收录论文47篇,从港口与贸易、多元文化等多种角度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兴衰过程。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也具有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