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与此同时,本书对所录珍贵国宝进行全景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展示文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之美。这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再现西南联大甲骨文课堂,品读甲骨文之美。文化巨匠马识途系统整理唐兰先生 成一家之言 的甲骨文研究试稿。 时隔80余年,马识途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光。以甲骨文为媒,追忆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 的大师风华。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大师眼中甲骨文的种种魅力;以亲历者的视角,传承西南联大的血脉与精神。
......
拓跋鲜卑起源于漠北,在忍受恶劣气候的同时,他们不忘进取。在茫茫草原中,金戈铁马,一路东行。也许是他们开疆拓土的精神,又或是他们无所拘束的性格,让异域文化在北魏平城大放异彩,并为云冈石窟染上了浓重的色彩。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部史书,在近1600年的风雨中留存至今。行走在窟群中,仿佛回到了平城的街道,看着熙攘的人群,似乎还听到了商贩的叫卖声。伎乐手持乐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飞天身披佩帛在石窟中翩翩起舞。天竺、龟兹等地的西来乐器为佛乐增添了别样的异域风情,还有平城的商人、僧侣、乐伎、工匠……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石壁上。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本书属于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由安徽博物院和忆年华项目组联合打造,全面介绍了新馆、老馆两馆的常设展览文物,老馆常设展览有“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好人馆”等。新馆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欧豪年美术馆”等专题。本书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翔实,知识严谨,趣味性强。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安徽博物院的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又能知晓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本文博类大众普及读物。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盛世文化的半壁江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内容简介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内容简介 《曾侯乙墓》是考古学家谭维四撰写的一本考古通俗读物。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的文字,辅以图片,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的相关历史、发掘过程和重要出土文物,带领读者感受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将其中涉及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关系等相关内容作为 手史料,通过对简牍这一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发掘,以生动的文字讲述丝路上那些耐人寻味又真实的历史故事,挖掘官方史书付之阙如的普通丝路民众的琐碎日常,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重走古老丝绸之路,感受千年文化积淀。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新品种。 全书从考古学是怎么来的、考古学何以可能、考古学在做什么、考古学与你我四个部分讲述考古学学科的简史、内容、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价值,是一部 的学科普及读物。为初学者、非专业读者普及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主要问题、重要事实,全书文笔流畅,学识广博,具有可读性和 视野。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我们走进活的古史。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解析特殊技艺的妙谛。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200余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呈现出以下一些亮点:一是让文物说话,从文物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二是运用博物馆优势,通过展览的物证呈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三是多学科融合,阐释文物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四是回应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关切,从传播学视角对如何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了思考;五是图文并茂,精心甄选了包含大量历史信息的文物图片,有些更是首次披露。此外,我们还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事记,呈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脉络。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