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是由*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一有着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 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 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 全息 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一套五册,是考古学家根据其多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和研究,撰写给孩子们的考古科普书,寻找印刻在中国版图里的历史印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让孩子们知来处,明去处,何以中国。 《我们的文明古老到多久》:考古专家冯时认为,天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源。西水坡墓中的北斗和龙、虎星象组成了一幅天文图。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图,距今约6500年。冯时从这幅天文图中揭示了古人是如何观象授时的,以及先民眼中的宇宙与四时。冯时还向孩子们描述了西水坡遗址给人们的启示。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广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千米。考古专家黎海超向孩子们介绍了青铜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是谁制
本书收录郑欣淼1999—2017年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发展的调研报告、理论探索以及其他文章,有论文、杂感、随笔、散文,也有序言、书评、演讲、讲话等,共85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中国文物保护体制的探索,对文物与旅游业关系的探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调研,对明清宫廷建筑保护的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并涉及博物馆的科研、策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有关博物馆研究成果作了评介;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民间收藏、珍贵文物的传承、文物意识的提升等的关注;对文物学、文物保护学的推介;对文博界前辈业绩的记述与礼敬;对国内外一些文物古迹与民族民间文化考察的体会,对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思等。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丛书为我社与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学术会议的长期合作项目。“古代墓葬美术 学术会议”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图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会议及其出版计划在“墓葬美术”这个新的学术概念的基础上,以朴素、开放的形式,吸引了 外一线学者参与,多年来已经成为美术史学界的一个品牌。由这一系列会议及出版计划倡导的古代墓葬美术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 为活跃的领域。2019年8月15-17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会议是 一届,本书是也是该系列丛书的 一本,由第六届会议上 外学者的主题发言发展而来。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首博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自成立以来,特别是为首博新馆推出的一系列陈列展览,在文物的清洁、修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保证了近五千件文物的如期上展。《金石杂项类文物修复》即是该部门对近年来工作的真实体现及经验总结。他们以传统修复技术为主,选择工作中的一些典型实例,将文物修复的具体技术环节,分不同质地、类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集成册,为首博、为同行留下了宝贵的技术参考,以及完整的档案资料。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一直以来就是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的深入是在不断实践积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本书是2020-2023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展的“江苏六朝石刻病害调查与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对32处江苏境内分布的六朝石刻开展了现状调查,针对六朝石刻出现的开裂、脱落、溶蚀、粉化、龟裂、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进了统计记录,并对石刻的风化程度、微观形貌、成分分析、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科学勘察。六朝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依据现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书对后续制定六朝石刻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征明家族的文脉及早期艺术活动、尤求生平交游考、陈洪绶《雅集图》卷考、论东周时期的曾国青铜篮、晚清阜南官钱局考、印刷厂及其印制的旧台币等等。
殷墟亚长墓即殷墟花园庄M54号墓,是一座商代晚期中型墓葬,出土玉石器多达228件。本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亚长墓玉石器的称名,玉石器的材质、型式、分组与归属、组合与功用、等列、年代,墓主人的族属与职业、职官,周边墓葬与亚长墓的关系等方面,亦涉及遗玉、改玉、假玉、铜器玉器随葬双轨制等玉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内容,可以说对亚长墓出土玉石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亚长墓玉石器研究在出土玉器研究及商代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珞珈建校”主要记述了国立武汉大学自1928年起在武昌珞珈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新校舍建设的历史进程,下篇“黉宫胜景”则对武汉大学在20世纪30-50年代陆续建成的诸多早期历史建筑逐一予以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依据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的各类历史档案、建筑图纸、报刊资料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基本史料,力图对上述校园历史建筑进行一番较为权威、可信和详细的考述,呈现出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初始风貌及其饱经岁月沧桑的变迁历程。
良渚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代表,其独特而精美的石器,从工具文化和造型艺术的维度直观地体现了中华文明初绽期的灿烂辉煌。本书集中展现数百件良渚文化石器实物,造型精美、工艺 ,作者从专门角度切入研究整理记录民间的实物资料,宣传介绍良渚文明,为研究良渚石器的造型和功能、特征及价值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意在推动深入研究良渚文化传统工艺发展演进规律,以及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也为宣传与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提供普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