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综述了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境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本书全面介绍了20世纪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47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这一领域内的工具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简要介绍了两周(西周和东周时期)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简史,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重大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1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喀什地区博物馆》由喀什地区博物馆编著
本书按照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全国各地远古人类遗存的重要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主要成就,从中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及其创造的辉煌文化。
《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是两部南宋的学术考订笔记。《瓮牖闲评》的考订多以文字音韵为基础,间亦记及当代史事;《考古质疑》的研讨对象为先秦两汉的经史诸子,以考辨古籍中的人名、年代及叙事错误为特点。此二书久已散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点校者对之进行了细致深度的整理,重新辑出了若干佚文,并附以相关资料,其功甚伟。要之,《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当是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以时代为序,详细论述了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发现的大量纺织品、纺织工具等,对其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纺织品的工艺特点及技术水平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分析,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纺织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书中配彩图7幅、插图53幅。
在绵延千年的人类生存模式中,马一直在场。通于天地,融自我于万物,一己之心与造化同流。这一思维理路贯通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马亲厚,情之所终,便常归于审美的表达:有画卷描绘勾勒,有雕塑嵌铸镂刻、有法书可临,有诗文可诵……还有古老的相马之法流传至今,马术、赛马也成为体育项目、时尚风潮。其实,无论哪种方式,谈论马、赏鉴马,总脱不了“以我观物”。而马的魅力,马的性情,有些已被表述,有的尚属未知。不如抛开既有结论,带着纯然的兴趣品味——它们的可观之处真切又神秘,层次丰富,意境开阔。《神龙别种》由紫禁城杂志编辑部编著。
《中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效果研究》从中国治理实践的文物保护体制入手,分析了《文物保护法》所有权配置及其实现效果,指出正确处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法能否发挥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关注了文物违法犯罪及执法威慑效果,分析了《文物保护法》实施的支撑性结构及其效果,并就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
皖南圩区“马灯”有一套完整的民俗仪式,可分为“兴灯”“出灯”“圆灯”三个部分,重点在于“出灯”中的场地表演部分。该部分有“虾子戏水”“八盏灯”“四马亲嘴”“穆桂英挂帅”“云长扫堂”等内容,表达了祈福禳灾的寓意,但其中也有很多民间禁忌。从皖南圩区“马灯”的妆扮、服装和道具来看,其与明清小说、戏曲有着紧密联系,并反映了皖南圩区民众对传统英雄人物的崇拜和信仰。皖南圩区“马灯”具有社会教化、秩序规范、艺术审美、情感维系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民俗社会功能。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之作。
庵埠镇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邻汕头、揭阳、澄海,古称龙溪都。作者对庵埠镇历朝历代有名款及无名款但有历史价值的题刻进行记录、拍照、拓片与整理,并收录其背后故事。全书收录题刻140余条,按年代顺序排列,上编为匾额、书画,下编为碑记,分图片、题刻说明、书法点评、作者传略、内容注释等部分。本书可作为研究庵埠历史的文史资料,供读者一览庵埠当地人文、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