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北京市大兴区北程庄墓地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为配合北京市大兴区新城北区土地开发建设而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总计约2310平方米。清理了北魏、唐代、辽代、金代、清代墓葬共48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遗物,数量较多,时代特征明显。北程庄墓地的发掘,为永定河流域北魏至清代的考古学编年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发现的辽代墓葬未遭到任何人为破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所发掘的辽金时期墓葬中保存状况的墓群。出土的随葬品为研究辽金时代的葬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仿木结构的墓门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的资料。《大兴北程庄墓地?北魏,唐、辽、金、清代墓地发掘报告》可供从事考古、文物、历史、古代建筑等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在大嘴子发掘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报告。该遗存属双砣子、二、三期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和西周早期。此次发掘共揭露第三次文化房址39座、石墙3道、出土各类器件1400余件。炭化稻米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以上考古发现,引起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关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遗址2000~2003年问七次发掘的资料。楠木园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至六朝时期、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遗存。楠木园文化遗存的发现及多学科结合所做的研究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环境等专业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任8方先生《(洛阳新获墓志)释文补正》一文,文章从俗别字、成语典故、音韵对仗、名与字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洛阳新获墓志》(李献奇、郭引强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的释文错误进行了补正,提出了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读了任先生的文章受益颇丰,兹就任先生文章的一处疏漏,提出我的一得之见,以求教于任先生及诸位方家。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收录的文章,都是在《考古》、《文博》、《中原文物》等专业学术报刊或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共53篇,约25万字。作者范围广,多是研究汉魏历史、考古、文献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涉及内容丰富,涵盖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主要方面。其中有关于曹操高陵认定的系统论证,关于曹操高陵“薄葬”、“不封不树”等葬制问题的论述,对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塚”说的辨析,安阳曹操高陵和洛阳曹休墓比较研究,出土石牌等器物及所反映的名物制度研究,出土人骨体质人类学研究,出土人骨身份确定和相互关系推定,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晶,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洋洋数千言,既有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探究,也有对个别现象的阐释分析,累累硕果,代表了目前学界对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
《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两晋南北朝》选录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代表作品二百五十六件(组),彩色图版三百帧,分墓表石雕、石墓门及石葬具雕刻、墓内俑像二大类,其中有相当部分为考古新发现,在此首次发表。彩色图版前冠本卷编着者专论两篇,后附图版说明,旨在体现这一时期陵墓雕塑艺术的基本状况。 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艺术,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既保持本土文化特征,又汲取外来文化因素。历汉末三国薄葬之风后,两晋某些贵族官宦墓前开始列置神道石雕。及至南北朝,帝王陵墓设置神道石雕已成常制。南京附近现存二十余处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构成南北朝陵墓石雕的主体。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历年发现的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的种类配置和造型风格与南朝不尽相同。北朝墓葬出土的石墓门和石棺椁、石棺床或行榻等葬具上的
《董美人墓誌》全稱 美人董氏墓誌銘 ,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二日,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楊秀製。正書21行,行23字。美人董氏為楊秀愛妃, 體質閑華 冶笑千金 , 態轉回眸之豔、香飄曳裾之風 ,病逝時年方十九,楊秀觸感興悲,親自為愛妃撰寫了這一方墓誌銘。此碑甫出,便以小楷精美轟動一時。 《董美人墓誌》佈局整齊縝密,結字恭正,筆法精勁。筆筆認真,字字嚴謹,用筆方圓結合,藏露兼施,骨秀肌豐,既含淳雅婉麗之風韻,又蘊挺拔端莊之氣度。字形多扁方,尚存晉人小楷、北朝墓誌之古韻,在筆意上已脫盡隸意,和隋初的《龍藏寺碑》(開皇六年,586)相比,雖僅晚十一年,但楷法已成熟良多。《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稱其 文體婉妙,是陳隋間手筆,字跡端妍含古意,與歐虞伯仲。 羅振玉對其評價也很高: 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
1991年和2007年考古发掘者分别在凤阳县大东关和卞庄基建工地发现两座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报告对上述考古资料及卞庄墓群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介绍。其中卞庄M1是罕见的圆形墓坑结构,出土的五件镈钟正、背面钲部和两侧边均有铭文,最重要的是“钟离之季子康”铭文的发现,说明该墓葬是淮河流域钟离国贵族“康”的墓葬,这是发现的钟离国实物资料。这种圆形墓葬形制非常特殊,是我国考古工作中从未见过的墓坑形状,为研究我国古代葬俗提供了新材料。两座贵族墓葬大东关M1和卞庄M1出土的青铜器组合和器形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为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断代工作提供了佐证。钟离国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大量的随葬品都具有浓厚的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特征,是研究钟离国历史和淮夷文化的重要新资料。本报告可供考古
《三峡远古人类的足迹: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汇总了1997年以来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科研成果,运用现代旧石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多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勾画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框架。《三峡远古人类的足迹: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介绍三峡库区大地构造背景和长江河流阶地的发育特点,并对该地区旧石器及史前遗物的调查、研究历史进行全面的回顾、介绍和总结。第二部分重点对新发现、发掘的材料进行描述和研究,分旧石器时代为早、中、晚期(含新石器时代早期),对各个遗址及其材料进行介绍和描述,对其所反映的石器工业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对每段时期史前人类的生存行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