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市面上不乏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但都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考古人的关注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 鸿沟 考古学家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的研究缘起、学术历程、治学心得等,这些生动、鲜活的 考古史 不为人知。 考古学家不是掘宝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头脑的现代科学家,寻求客观地、创新地运用古代世界的物质遗产来理解、诠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罗泰教授对考古人的诠释。 罗泰教授,一名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从小对中文着迷,年少时便预见考古发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决定选择考古学作为大学的研究方向。他带着一份守望人类共同历史的厚重责任,博览世界,汲取各国考古学养分,*后致力于东亚考古的研究,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和其它三大著名的古窑(邢窑、定窑、磁州窑)位于半山区半平原不同,井陉窑在太行山麓之中,完全处于默默无闻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本书集结井陉窑考古发现的*人孟繁峰三十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成果,作为井陉窑发现卅周年的纪念文集。本书47篇文章,除调查发掘部分引入7篇不可分割的同仁的作品外(见署名),和1篇记者的报道,2篇他人的报道,其余皆为孟繁峰单独作品(个别合作),书中披露井陉窑三十年来的艰苦的工作和为留下千古难逢的遗存而流汗与流泪的感人事迹。适合考古文博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历史研究
由李伟敏编著的《北京考古志·房山卷》是《北京考古志》的本,主要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市房山区自史前至明清的考古资料,一部分资料曾在刊物上发表,但此书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刊布。同时也总结了有关房山区史前至明清考古的研究成果。此书对于北京市史前至明清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