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寻脉历史,探源中华。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 《百年考古大发现》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业界著名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42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32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历程,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址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百年考古大发现》是由专业考古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一本历史考古类通识读物。全书以全彩四色呈现,收录了近七百幅文物遗址图片,通过专家学者的亲历视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图文
全书精选俯瞰、全景、细节等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季节750 张高清图片,多维度构筑西安 史话 ,众创西安文物古迹影像志;29条寻访线路,全方位带你 走 西安。是系统全面介绍聚焦文物,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文物导览工具类书籍。 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照文保类型分为五部分,分别对应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个类别,最后一部分为寻访路线规划,设计了29条线路,通过这些线路,可以串联大部分西安行政区域内的文保。每处文保点的文字内容我们都进行了丰富的编排,包含了文保点的历史沿革、文保结构、规格和组成部分、相关拓展,同时还把文保点的服务信息包括文保点地理位置、开放时间、收费情况等也都编辑进来,方便大家出行前的规划。 本书的亮点和精华是图片部分。除了特邀摄影师们的倾情呈现之外,还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中壁画图像描绘的世俗场景体现出纷繁多样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史,同时也是山西地域科技文化与社会潜流的内在表征,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开研究。包括六大方面,从六个方面对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进行了提炼,同时对科技史研究甚至现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壁画包括其中大量的 宗教 图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最后从社会民俗意蕴方面,充实了寺观壁画在社会生活中历史沿革存在的必然性。
这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以文物中的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以每一种动物主题来安排章节,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 迭,见证了中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本书所呈现的5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或许是你 次看到,还有一些
这是一套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引进环境史学,在 历史还原 的方法论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与巴渝文化的 一方之情 ,首次系统再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绎的三星堆 首都 、金沙城 副都 的 双城记 故事。本册讲述三星堆、金沙城,并存交错超过200年的历史,它们既是世界青铜文明的朝圣中心,也是 大国工匠 的发源地,更是四川向世界贡献的物质、精神双向财富。比如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等,就是代表中国青铜文明独具特色的巅峰之作。出土的珍贵的国宝,唤起人们对古老文明的神往与好奇,记录着人类族群、民族国家的过往。 古成都人 辉煌的 证物 ,诉说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开放、包容的特性,给 成渝双城 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下册讲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 顺着江流河谷、岭壑栈道,先后汇入四川盆地,与
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深入中国各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记录和研究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沿途拍摄了大量照片。本书即为鸟居龙藏在华考察的精华图录之一,照片内容涵盖了以辽的上京都城为中心的遗迹遗址、辽代庆州城遗址、辽代长城以及多座辽代陵墓等,共计300余张。这些照片不仅展现了辽代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对于推动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书从考古学角度出发,利用大量出土文物与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陶瓷与舞乐文化、茶文化、宫廷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建筑文化、丧葬文化等各类文化之间的关系及科学内涵,旨在说明中国古代陶瓷对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文物是承载在实物上的文化,散落在中华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焕发新的生机,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本书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撰写的一部有关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部考察的纪实探险游记。 曾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这次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动,不论在新疆探险史上还是在中外合作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瑞联合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中国学者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探险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次成功地进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学科的大型科学考察。 1926年的冬天,斯文·赫定来到中国,他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如下协议: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全书分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安阳之外的商文明”;“商与古代世界”四部分。
该书是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C.A.贝利教授所写的一本综合阐释印度19、20世纪历史的学术著作。该书对近20年来印度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的主题进行了论述,尤其表现在试图重新审视印度在早期殖民主义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关于柴窑瓷器的品种后代多有描述,广泛讴歌,使之名声大噪,增加了神秘感。柴窑烧造时间短,产品并不多见,加之当时及后世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烧造窑口,因而柴窑窑口如谜一样的悬案,引得无数人们及陶瓷爱好者广为探求,而且后世对柴窑的不同描述与五代耀州的瓷器品种的特点相联系起来,以及和越窑、湖田窑相连等有多种猜测和推断性的研究,更使人迷途,如坠五里雾中,莫衷一是。本书将为您揭开柴窑神秘面纱。
本书是一部汇编作品,主要搜录了孙守道先生曾经发表过的及一些没发表过的42篇考古学术论文。这些成果都是孙守道先生考古成就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专业性较高,属于考古学术圈读物,也可供考古爱好者研读和学习。
《元史十八讲》共分十八讲,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为读者讲述了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开始,到元顺帝亡国为止蒙元帝国的兴衰历程。并对诸如蒙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马可波罗来华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帮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蒙元帝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在每一讲之后,还为读者提供了与本讲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资料,方便读者依据自身兴趣拓展阅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