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外国文学史》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思路、用历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合并为一个整体,建立东西合一的外国文学史结构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本册系统梳理了从古代至19世纪中叶的外国文学发展史,力求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对外国文学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上下两册 一册徐志摩 一册林徽因
在这个节奏加快、日益开放而心变得关闭起来的城市里,我们需要啜一杯咖啡、歇一歇脚、在彼此的陌生与冷漠中交换一丝熟悉与亲切,我们需要一份思想的温暖继续上路。
“左手盘货点钱,右手著书立说。”这是一种说法和主张。但我想世上即便有此高人,毕竟不是一般规律。治学贵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真要攀登科学高峰,惟能做到“三不”者方有希望。何谓“三不”?不急于求成,不心猿意马,不哗众取宠是也……
“文化中国丛书”包括:《周汝昌谈红楼梦》、《侯仁之谈北京》、《罗哲文谈长城》、《李学勤谈历史文明》、《何兹全谈中国历史》、《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吴小如谈中国戏曲》、《骆承列谈孔子》、《宁可谈敦煌》、《汪毓和谈中国音乐》、《杜仙洲谈中国古建筑》、《李伯谦谈青铜史与古代中国》、《张廷皓谈文化遗产》等书。此外,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文化积累,贾兰坡、单士元、任继愈、钟敬文、启功等已过世文化大家的遗著,也一并纳入出版,包括:《贾兰坡谈北京猿人》、《单士元谈故宫》、《任继愈谈中国宗教和哲学》、《钟敬文谈中国民俗》、《启功谈中国诗词格律》等。
本书是作者所从事《近百年女性词史》撰著的晚清民国部分,书写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约五十年的女性词史历程,展现了此时段文学生态的著作。本书认为晚清民国女性词史,是以李清照为开山的千年女性词史的衍绎承传,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礼,甚或驾而上之,数十年中,诞生了吕碧城、沈祖棻、陈小翠、周炼霞、丁宁等等英卓的女词人。她们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昂然挺立,不仅足与同世男性词人相抗轶,壮百年词业声色。
《中国古代散曲史(第2版)》突破了一般文学史的书写模式,从古代散曲史的实际出发,以“散曲形式发展史”、“散曲文学潮流史”、“散曲作家创作史”三个板块对古代散曲史作了立体化描述。散曲是中国古代继诗、词以后的又一种韵文样式,在文体构成、文学精神、艺术构造上别具一格。20世纪以来,散曲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肪,但长期以来缺少一部完整周详的古代散曲史专著。《中国古代散曲史(第2版)》是填补散曲这一学术空白的力作。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状态。戏曲、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佛教文学》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佛教文学》既是作者郑阿财对敦煌的佛教文学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的佛教文学领域。
《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是《中国礼文学史》著作系列卷,凡三章。章为《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绪论,旨在为“礼文学”正名和祛惑。此后逐章叙述礼义之邦各个历史阶段礼文学的大致面貌,阐发礼文学和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以及礼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文学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所处的地位;第二章旨在描述先秦礼文学的萌芽、雏形及其大体成熟与礼义之邦初期礼文学的大致面貌;第三章阐发礼文学在秦朝两汉取得发展的基本情形与意义。依礼义之邦礼的本质、本来面目解说礼文学,是《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的宗旨、特点和总体要求。《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及其余各卷都坚持一个原则:求真务实,古为今用,否定以往思想文化的糟粕,不赞成对礼义之邦礼与礼文学的形而上学的蔑视、否定与误会。
“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
本书依据时代发展顺序和各时代代表性的文体和作家,将我国三千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成四十讲,作主次分明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是在作者70多万字《中国文学史纲要》基础上的缩写后,经教学初中反复修改定稿的。
本书体例新颖,文笔亲切优美,不但蕴涵着细腻深邃的感性、力量和人文关怀。边栏提示相关背景,书后有详细的名词解释和索引。本书彩图极为精美,色彩纯正,印刷清晰,堪称。
《浙江新诗史》内容简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方面浙江诗人屡次诗歌革命浪潮,借鉴西方诗歌传统,倡导启蒙主义,推动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又从未抛弃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较早提出“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主张从古代诗歌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走出一条中外古今的融合、平衡、综合之路。这条“综合之路”正是浙江新诗发展的标志性道路,逐渐成为浙江新诗自身的传统。《浙江新诗史》大体以新诗潮流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对浙江新诗进行地域文学史与全局文学史相结合、精品文学史为主而风貌文学史为辅、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历史叙述,将浙江新诗创作者的诗作、诗学贡献和事迹梳理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浙江新诗史。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而社会如何改变;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漫漫长夜;无论是在幸福的时刻,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享有
朱金顺先生的《新文学资料引论》是新文学文献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在其基础上增补关于资料搜集和整理、版本、校勘、目录的论文25篇十余万字,升级为严谨、完整的“史料学”专著,在学科研究中也将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状态。戏曲、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本全方位介绍中外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填补网络文学研究空白的读物。打开它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的前景、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缺陷,以及与传统文学的纷争等,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触手可接。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工作,掌握网络文学发展手资料,多年潜心研究,所写均系切身感受,文笔活泼细腻、自然生动,重感性,极具现实意义和教辅价值。
本书共收集136个敦煌石窟中壁画故事,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敦煌壁画故事大全,并配有精选的100幅壁画照片,是别人难已获得的手照片。 本书编辑李淑娟,开本16(170×240),页码511, 分类号K879.412, 书号978-7-80228-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