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画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闪亮点点,一直泄到地上,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
一位67位岁的中国画家,支起画架,安顿好三脚凳,安然从在巴黎塞纳河畔、翡冷翠(今通行译作佛罗伦萨)优雅的街头,专心画他的画。这是1991年的春天夏天的事情,画家黄永玉完成了他两次丰盛的艺术的旅程。黄永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其写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为其在国外小住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集,由三联书店在1999年《黄永玉艺术展》前精心制作出版。每篇文章都配有黄永玉先生所作的油画、水彩等总计数十幅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读这两辑游记,我们如同与画家一起,沿着塞纳河,踏着当年印象派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吐蕃战争与民族统治对人们信仰的“重构”、佛教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敦煌世俗佛教的影响、于阗因素的影响、吐蕃及中原汉地艺术粉本的传人及其影响、吐蕃统治者对敦煌佛教的支持等。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被研究者定名为书仪。书仪,是教人写作书信的格式仪规。敦煌书仪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佛教、道教性质的书仪及世俗书仪。礼仪则是渗透于世俗书仪中最核心的部分。透过书信中的仪式仪规,我们可以窥见礼仪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而书信,只是这些触摸不到的文化和习惯的一种书面体现。《敦煌书仪与礼法》一书从书仪的概况和写作、传播,从朋友相问到十二月旦的发展,正礼时俗的结合与吉凶书仪制作,礼书的词语规格与人道秩序,起居、谢贺的发展及官场仪规,官称行第的唐人称谓及其对敦煌世界的影响,复书和别纸的中古创作,传统与现实结合的婚礼程序,丧礼与家祭,礼物的内容和特征等方面阐释了敦煌书仪和礼法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位67位岁的中国画家,支起画架,安顿好三脚凳,安然从在巴黎塞纳河畔、翡冷翠(今通行译作佛罗伦萨)优雅的街头,专心画他的画。这是1991年的春天夏天的事情,画家黄永玉完成了他两次丰盛的艺术的旅程。黄永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其写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为其在国外小住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集,由三联书店在1999年《黄永玉艺术展》前精心制作出版。每篇文章都配有黄永玉先生所作的油画、水彩等总计数十幅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读这两辑游记,我们如同与画家一起,沿着塞纳河,踏着当年印象派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