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又从佛教社会史、寺院经济史等角度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上的寺院,而自己本身的特色却慢慢地消失了。到了明清时代, 大部分佛教徒把眼光移向了地面上的木构殿堂,于是,中国的大小石窟寺群就逐渐衰败、荒废了。石窟寺院荒废以后,在古人的眼里也和我们 一样,这些过去僧侣们修行的理想场所,就变成了名胜古迹,本书是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国石窟寺的介绍。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 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 基础、 全面也 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 初“忽现金光”的 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 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同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窟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 ;就高僧邈真而言,则追溯其图像元素与配置的源流。此外,《中古敦煌邈真论稿》借助敦煌出土文书及绘塑图像,分别讨论中古前后两例皇室与民间的邈真案例。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中国4到13世纪的珍贵的艺术品和实物资料,为中国的考古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尽可能全面的介绍敦煌十六国北朝至隋时期的石窟艺术,同时进一步展示了敦煌隋代石窟艺术在受到中原和西域两种风格的影响,不断吸收这两种文化的营养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探索和创新的。
姜亮夫先生著有《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论文集》等多部专著和论文,他在敦煌学的研究中,不仅在国内,而且远渡重洋到许多国家,收集散失的敦煌卷子,撰写出250多万字的著作,为祖国保留了学术价值高的文化遗产。《敦煌学论稿/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撷取姜先生敦煌学研究精华,编撰成册。
本书是陈丹燕所著的,关于市民的恋爱生活的故事,反映社会侧面,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值得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