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吐蕃战争与民族统治对人们信仰的“重构”、佛教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敦煌世俗佛教的影响、于阗因素的影响、吐蕃及中原汉地艺术粉本的传人及其影响、吐蕃统治者对敦煌佛教的支持等。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套装全2册)》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刊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卷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选粹。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特刊发专号,刊有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等著名学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30余篇、书评2篇及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出版的新书目。本书由饶宗颐主编。
吴震先生是吐鲁番学研究领域著名的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国内外从事吐鲁番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时间长、贡献*的学者之一。本书汇集论文38篇,是吴震先生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这些论文涉及吐鲁番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古代高昌地区的政治制度、农牧业生产、商贸活动、手工业生产状况、赋税制度、宗教与文化、民族构成及其活动等方面,很多论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论文集的出版是吴震先生吐鲁番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其高深的学术造诣,对今后吐鲁番学的发展将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