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武候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其中,刘备殿所处位置,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跨进汉昭烈庙大门,游人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高大挺拔的碑廊。东侧唐碑由唐朝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被后世称之为“三绝碑”。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好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富豪显贵,皆不为后人所知,但三国马夫周仓、丫环貂禅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是为什么?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的一个分支文化。本书包括庙堂见朝仪——汉昭烈庙、丞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搜集了张伯驹、潘素夫妇无偿捐献的历代书画:陆机的《平复帖》卷、李白的《上阳台帖》卷、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范仲淹的《道服赞》卷、蔡襄的《自书诗》册、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卷、吴琚的《杂诗帖》卷、赵孟頫的《草字千字文》卷和明重刻本《唐叶有道碑》拓片,并对这些精品书画的历史传承、艺术水平以及文化价值作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与评析。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搜集了经张伯驹、潘素夫妇收藏而后低价转让给各大博物馆的历代绘画精品: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卷、马和之的《节南山之什图》卷、朱胜非的《杜门帖》页、杨婕妤的《百花图》册、钱选的《山居图》卷、唐寅的《孟蜀宫妓图》轴、文徵明的《三友图》卷、周之冕的《百花图》卷等,并对这些绘画精品的历史传承、艺术水平以及文化价值作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与评析。
本书比较系统地搜集了张伯驹、潘素夫妇历年来创作的书画、诗词、艺术评论、文化散文等作品,并通过子女、友人的视角重点对张伯驹先生的生平经历、为人处世、文艺创作乃至逸闻趣事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