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探寻宝藏背后的中华遗产》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代关于宝藏的神秘传说和历史典故,涉及秦始皇陵宝藏、定陵宝藏、清东陵宝藏、马陵山十字坡藏宝、金沙遗址、黑水城、瞿塘峡夔门黄金洞、方腊石窟藏宝、张献忠窖金、石达开藏宝、雷峰塔地宫、乐山大佛 藏宝洞 、 南海一号 沉船、 阿波丸 沉船 内容详实,考据严谨,装帧精美,带您发现藏在精美古画里的国家宝藏。 《消逝古国:寻觅古国废墟的中华文明》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沉睡了千年的楼兰美女、因 汗血宝马 而闻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天籁之音龟兹、因金庸武侠小说而被人们熟知的大理段氏和西夏 探求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国文明,追踪考古遗址、遍考史书古籍,真实再现消逝的古国。让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得清晰,让斑驳迷离的真相逐渐明朗,让亦真
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乱频仍,政局不稳。国家深陷危难中,国宝亦无法自保。大量文物盗掘、盗卖活动猖獗,很多国宝漂流异乡,丧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不仅对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困扰,也是国家财富的损失。它们如今静静躺在国外知名博物馆中,接待着来自全世界游客敬仰的目光和赞美的语言,但同时也是文明遭受浩劫的重要证据。 本书以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诠释了一个共同主题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流失文物,从追溯丢失经过、复原原始保存信息、考证人物身份、还原古物用途、研究一个时代的风貌 各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国宝蕴含的信息。同时,让我们看到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内,文物的精美绝伦和盗掘者穷凶极恶并存,文物保护者和贩卖者之间的博弈。这些故事现在都静静躺在距离它们
本书介绍了沉睡了千年的楼兰美女、因 汗血宝马 而闻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天籁之音龟兹、因金庸武侠小说而被人们熟知的大理段氏和西夏 探求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国文明,追踪考古遗址、遍考史书古籍,真实再现消逝的古国。让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得清晰,让斑驳迷离的真相逐渐明朗,让亦真亦幻的谜案水落石出
本书是一本有独特人文视角的泛考古随笔,作者以理性而细腻的笔调,书写四年间走访多地各级博物馆、文保单位过程中的理解与思考。全书共36篇,每篇配以丰富的文物图片,分 重器与文玩 小城一浮梦 小技艺大美丽 天地玄黄 等系列,其中以散布乡野、得到关注和保护较少的文物为重点,记录的实体有国家重点博物馆、文保单位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泸州报恩塔等,也有地市级博物馆、文保单位如宋代泸县石刻博物馆、七星岗金刚塔等,走访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更使作品有血有肉。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 晋 ,又称 三晋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 华夏文明摇篮 。创建于1919年的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 2129 件(组),这些文物既是山西历史文化发展的记录,也是山西 晋魂 之缩影。丝路物语书系之《表里山河的交响史诗 山西博物院》遴选37件(组)馆藏文物,深入浅出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其无与伦比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全书以时间为线,上溯旧石器时代,下及明、清两代,整体叙述严谨,图片精美,结构合理,集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收藏性于一体,堪称全面展示晋地优秀历史文化的经典著作。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享誉世界的文化长廊。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丛书,本书从莫高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藏经洞发现与浩劫、历史的守望者等多个角度讲述敦煌莫高窟的辉煌、坎坷以及莫高窟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弘扬新时代莫高精神。
洛阳,立于天下之中、河洛之间,北依邙山,南望伊阙,东据虎牢,西控函谷,洛水贯其中;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特殊的地理区域与根性的人文基因水乳交融,培育和滋养了中华文明的肇兴与成长,赋予了 天下之中 、 王命正朔 的国家意识。吸纳与辐射、守正与创新,铸就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造就了河洛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内涵。拂去历史尘埃,数千年的文明在洛阳盆地积累、沉淀,给洛阳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滋养了一座一流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每年,满怀景仰之情、涌入巴黎圣母院的旅人有数百万之多。2019年4月,当这座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几乎被火情毁于一旦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动容。 法国索邦大学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丹尼 桑德隆,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以 工程与实施 大教堂的运作: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 城市中心的主教座堂与其教区 历任国王与圣母院 四大篇章为脉络,重新凝视这座古老的建筑,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胡适往来书信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珍贵史料。本次整理出版的胡适未刊来往书信主要包括两部分:夹在胡适藏书中的书信;胡适任北大校长期间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英文书信集。 第一部分大致有160余封,其中中文书信110余封,英文约50封,涉及蔡元培、李大钊、吴虞、刘半农、陶孟和、刘文典、高梦旦、王季同、马衡、朱经农、胡先?X、顾颉刚、顾孟馀、王世杰、张君劢、沈从文、林语堂、陈荣捷、胡厚宣、魏建功、罗常培、朱士嘉、袁同礼、王静如、黎锦熙、章廷谦、范振声、萧乾、冯沅君等知名人物。这些书信有的与所夹的图书有关,有的则是偶然夹入,内容丰富。 第二部分为胡适卸任驻美大使之后,当时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给胡适写的英文书信集原件,共计130封,涉及的人物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陆海军总司令、司法部长、商
本书介绍了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书画、古籍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括若干国宝,如: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妇好鹗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翠玉白菜 、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金兽 等。每件国宝主题均包括发现过程、历史背景、流传及鉴定情况,并配以精美的图片,通过这些斑驳的瑰宝,带您走进已经远去的往昔岁月,体验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这是一部融鉴赏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收藏家传记。书中共收入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40位收藏大家的逸事。他们有的上承祖荫,有兴趣有资本,走上收藏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如吴湖帆、张珩;有的因家族使命而走上收藏之路,如潘达于;有的创业后有一定资本,渐渐走上这条路,如谭敬;有的出身寒门,但因嗜痂成癖,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收藏,如孙伯渊 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对所爱的收藏都倾尽一生的财富、精力与智慧,更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跌宕中,与钟爱的文物一起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些人如作者所说,多已成为人间 过客 ,但那些沾有他们气息的珍宝却得以留存。
任何一部世界史的著作都不可能绕过古希腊,它被誉为西方文明的肇端。古希腊人在历史、哲学、政治、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对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留有余绪。《博物馆与古希腊文明》通过国内学者的多角度阐释与国外相关博物馆的专题解读,以及数百幅高质量图片,丰富呈现古希腊文明的多维性。 《博物馆与古希腊文明》是上海博物馆重点项目 博物馆与世界文明系列 问世的卷,该系列旨在从世界博物馆藏展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元视角,诠释与传播人类文明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搭建世界博物馆资源共享和文物研究的国际平台,促进世界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将计划出版十余卷,涵盖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中世纪、两河流域、古印度、中南美洲等。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在建造砖室墓葬中用来装饰墓室的泥制砖块,砖块表面通过不同的制作方式,如印、刻、画等,呈现不同的人物动物植物的画像,故称 画像砖 。考古发现的画像砖主要分布于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时间上从战国晚期到宋元时期一直延续使用,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制作、使用的画像砖均有不同的形制和特点。比如,汉代的画像砖就有空心大砖和实心小砖两种,空心大砖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实心小砖则多见于四川地区。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 收藏有一百多件汉代至宋金的画像砖,其中汉代的空心大砖数量最多,有108块,其余的数十件是宋金时期的实心小砖。藏品中的汉代画像空心砖有出土于洛阳地区的阴纹画像砖和出土于郑州、许昌地区的阳纹画像砖。因为阴纹画像砖仅见于洛阳地区,流传甚少,且制作精美、画像
殷墟的考古发掘确立了殷商文明是整个东亚地区有文字记载的个文明,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重大的考古发掘之一。为了更好地为大众解读殷墟,带领大众探索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安出版社推出了新书《多姿多彩大邑商 殷墟》,全书分28个篇章,分别从遗址解读、考古往事、青铜重器、甲骨文等内容板块展开。本书由参与殷墟考古发掘的专家、殷墟博物馆馆长、资深讲解员撰写,内容权威可靠,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
一千五百年前,气势如虹的拓跋魏王朝南迁中原,揭开了洛阳城南伊阙佛教造像的大幕。数百年的光阴里,洛阳城南的伊水两岸,集结了中古世纪以来中国*秀的石刻艺术家,斧凿声声,不绝于耳,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穷尽造化之力的石窟造像,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东方造像艺术的*水准。超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天才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动人心魄
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大量7~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精美工艺品,以及同时代的古文书。这些 宝物 上至天皇与贵族的生活用具,下至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与数量繁多,不仅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鸟毛立女屏风等名品,亦有习字草稿、典籍外借记录等日常生活的留痕。历经千年,这些 正仓院宝物 幸运地躲过战乱与天灾,像一颗时光胶囊,将一个时代带到我们面前。 正仓院的藏品大量来自海外,展示了当时以唐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盛景。本书由多件宝物的材质、图案、铭文、工艺等关键元素出发,通过解读制造地、经手人及其进入日本的途径等信息,重现当年日本的对外交往与贸易。 正仓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许多原本难以传世之物。作者东野治之教授在本书中将看似寻常的 正仓院文书 与奈良地区出土的木简结合,进一步揭开了那个时代普通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梵文文书》通过对梵文写本的释读、比定,确认了21世纪初在新疆和田地区出土、现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非汉语文书(主要是佛经写本残叶)的内容,认为它们可与《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首楞严三昧经》《决定义经》《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和《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这几部佛教典籍勘同。对于研究丝路佛教史、梵文写卷与汉语佛典的对勘及相关佛教传播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拓跋鲜卑起源于漠北,在忍受恶劣气候的同时,他们不忘进取。在茫茫草原中,金戈铁马,一路东行。也许是他们开疆拓土的精神,又或是他们无所拘束的性格,让异域文化在北魏平城大放异彩,并为云冈石窟染上了浓重的色彩。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部史书,在近1600年的风雨中留存至今。行走在窟群中,仿佛回到了平城的街道,看着熙攘的人群,似乎还听到了商贩的叫卖声。伎乐手持乐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飞天身披佩帛在石窟中翩翩起舞。天竺、龟兹等地的西来乐器为佛乐增添了别样的异域风情,还有平城的商人、僧侣、乐伎、工匠 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石壁上。
董作宾(1895-1963)是 甲骨四堂 之一,曾于1928-1934年间多次主持并参加中国考古学史上伟大的殷墟科学发掘。董作宾一生著作颇丰,曾于20世纪40年代初编撰《甲骨丛编(第一集)》,因故未刊,现藏国家图书馆。《甲骨丛编(第一集)》为纸捻毛装稿本,共四册。第一、二册为甲骨文摹写图版,第三、四册为释文及考释。书稿中共收?h甲骨摹本1090幅(1005号),按五期编排,各期再按甲骨材质分 甲 骨 二类。各类下以 专题 编排。董作宾拟运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对当时所见的全部甲骨文资料予以理董;考释部分先释文,再分专题考证,其间有多项对甲骨学的开创性研究。《甲骨丛编(第一集)》对原书稿进行整体影印,为甲骨学及学术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