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编者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故宫书画馆》第7编。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精选馆藏各类医药文物图片194张,配以中英文字,扼要介绍文物的名称、质地、时代以及应用与历史文化价值。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到访过晋祠的游人不仅对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及水镜台等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称赞有加,对以圣母殿彩塑和金人台铁人等为代表的晋祠造像艺术同样兴致盎然。晋祠造像艺术不仅时间跨度较长 上起北宋,下迄现代 拥有比较完整的时代序列,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材质类型,从泥塑、金属到砖石木雕。《晋祠造像》即是对山西晋祠宋代以后彩绘泥塑、铁人等金属文物、砖雕石刻等造像艺术的一次全面总结。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搜集了张伯驹、潘素夫妇无偿捐献的历代书画:陆机的《平复帖》卷、李白的《上阳台帖》卷、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范仲淹的《道服赞》卷、蔡襄的《自书诗》册、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卷、吴琚的《杂诗帖》卷、赵孟頫的《草字千字文》卷和明重刻本《唐叶有道碑》拓片,并对这些精品书画的历史传承、艺术水平以及文化价值作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与评析。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搜集了经张伯驹、潘素夫妇收藏而后低价转让给各大博物馆的历代绘画精品: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卷、马和之的《节南山之什图》卷、朱胜非的《杜门帖》页、杨婕妤的《百花图》册、钱选的《山居图》卷、唐寅的《孟蜀宫妓图》轴、文徵明的《三友图》卷、周之冕的《百花图》卷等,并对这些绘画精品的历史传承、艺术水平以及文化价值作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与评析。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精选馆藏各类医药文物图片194张,配以中英文字,扼要介绍文物的名称、质地、时代以及应用与历史文化价值。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分别为北方和南方的重要国家。两国虽然在各自的发展中互有征伐,但各自都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本书是一本文物画册,收录了晋楚两地2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范等文物,反映了晋楚争霸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资料保存价值。
本书比较系统地搜集了张伯驹、潘素夫妇历年来创作的书画、诗词、艺术评论、文化散文等作品,并通过子女、友人的视角重点对张伯驹先生的生平经历、为人处世、文艺创作乃至逸闻趣事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与呈现。
这本《淮南市博物馆藏镜(精)》由淮南市物馆编著,经过认真筛选、反复斟酌,本书收录了150面铜镜。考虑到时代延续性,也兼顾了早期铜镜的珍贵性,对重复较多、品相不佳者没有收录。为了把一些残缺的铜镜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来,编者们邀请了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金春刚两位先生予以修复。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对重要的铜镜做到既有照片,也有拓本,目的是将文物所包含的信息量限度地传达给广大研究者和社会各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