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中国青铜兵器个人典藏专集。其中的多篇论文均为在国外几所大学的演讲稿,书中有诸多青铜兵器之首见品、创见品和越王剑等,300多幅彩图,具其的版本价值。 本书以“青铜兵器学”的概念引入研究,并提出了大量需近一步研究的问题。历史是前进的,科技是日新。本书阐明:“青铜兵器上承石兵,下启铁兵”;对青铜治铸起源的星星之火到遍布各地、各异的青铜兵器辐射范围、冶铸法,直至对近、现代科技的影响均有论及。并根据地域、种类的青铜古兵实物标本证明:中华文明是多源多流且源流交错发展的。 没有了青铜兵器,我们的历史将无法劈开文明之门;没有对青铜兵器的认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是残缺的。青铜兵器不仅见证着历史,也一直被历史见证着。青铜必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 作者目的有二:一为与读者共享古兵艺术鉴赏
本书以镇江博物馆所藏吴国青铜器为主,旁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历年所生各款吴国青铜器,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做综合性研究。吴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区域文化。吴国青铜器从形制、纹饰、合金成分到铸作工艺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体现了吴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及文化特色。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夏文化和夏代历史的一系列同題鞋有定讞,夏史重建工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夏朝距今時同久速、史害記載語焉不群,而田野考古又沒有發掘出如商週二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那檬的夏代文字記載。另一方面則是學者們封夏代屋史的認旘存在偏頗,研究方法論有所缺失。這方面的同題主要表現在以下雨佃方面:其一,晚近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連用地下遺物輿史害書己載互相參證的遇程中,往往忽視夏代歷史的特殊性和梭論雜性,習慣於封考古發現的古代都邑遺址輿文獻記載作靜態的比勘和附會。寅隙上,夏朝睛,黃河、畏江雨河流域“天下萬國”,國中有圓,犬牙交錯:而夏人還更多地保留著文明早期居無定所的習性,政治中心都邑處於經常遙徙燮勤的爿犬態,徒禹都合會稽、陽城、晉陽,少康邑輸,帝相居帝丘,帝甯居原,胤甲居西河,帝桀
本书从原始手资料《殷周金文集成》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40篇,加以图释。每篇青铜器铭文有拓片、摹本(拓本不太清楚的配以摹本)、释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图片与文字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精准简洁,深入浅出。另附有“检字表”,体例完备。本书介绍了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基础知识,展现了商代、西周、东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原始风貌,探索了青铜器铭文中有关语言文字、殷周历史文化等问题。
《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食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酒(水)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击乐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工具、湖南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商周青铜礼乐制在湖南的表现方式、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