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陕西宝鸡石鼓山发现了我国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发掘整理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为世人瞩目,今上海博物馆与陕西省诸家考古单位合作,并特地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借调部分青铜器,举办“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展览,规格极高。今与本社合作出版相应展览图录《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以饕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
本书从原始手资料《殷周金文集成》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40篇,加以图释。每篇青铜器铭文有拓片、摹本(拓本不太清楚的配以摹本)、释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图片与文字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精准简洁,深入浅出。另附有“检字表”,体例完备。本书介绍了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基础知识,展现了商代、西周、东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原始风貌,探索了青铜器铭文中有关语言文字、殷周历史文化等问题。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广西现存古代铜镜近千面,时代从战国至民国,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不少铜镜还有精美的铭文。本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主持编着,从全区范围内精选各时代的代表性铜镜232面,通过概说、彩色图版、图版解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南疆古镜的总体风貌。
瓦当,是我国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最初为半圆形,后来变为圆形。用瓦当始于西周,鼎盛于秦汉。唐代以后直到清代的建筑,仍用瓦当,但其艺术水平都远远不能与秦汉瓦当相比。由于瓦当上有图饰、文字,所以成为研究手工业、书法、雕塑艺术、装饰纹样和建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又是考古工作者判断遗址、墓葬年代的一种重要依据。不少金石家对秦汉瓦当广为搜寻、研究,并出现了一些瓦当拓片集和有关瓦当的专著。瓦当拓片是一种艺术品,它不同于瓦当的母范,也不同于瓦当实物本身,它是用宣纸和墨汁将瓦当的造型传拓而成的,不仅显现了瓦当图饰、文字之美,而且有墨韵之美,是一种独具艺术特质和魅力的艺术品。
使用铁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人类发明了冶铁术并制造出铁生产工具,从而把人类从奴隶制社会的茅屋里,推向到瓦宇、砖壁和玉阶的封建社会殿堂中,进而又推向高科技时代。我国铁器的出现虽然晚于埃及等文明古国,但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却比欧洲早出现1000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铁工具组成的生产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我国早在商代晚期,就利用陨铁锻制铁器,到春秋中晚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术制造铁器和生铁铸造技术。战国早期创造了生铁退火脱碳的柔化处理技术,将脆性铁改变成为韧性的各种脱碳铁器。这一新型铁器,又早于欧洲2300年以上。汉代创造的炒钢技术和生产出的炒钢工具,以及可铸铁的广为应用,大大发展了锻造技术,导致了众多锻造铁器的出现,生产了经多次锻打的几十锻铁器、百炼钢铁器、贴钢铁器和夹钢铁器。魏晋南北
《宁乡青铜器》收录宁乡县境内历年来出土和收集的青铜器100余件。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商周青铜器,收录文物70件,包括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和一批青铜器铙、钟、兵器等。第二部分:后期青铜器,收录文物30余件,包括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类标本。前一部分是《宁乡青铜器》的主要部分,也是《宁乡青铜器》学术价值所在。宁乡是我国南方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出土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300余件,占湖南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将湖南境内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径称为“宁乡铜器群”,可见其影响之广、学术地位之巨。《宁乡青铜器》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湖南及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提供了全面而珍贵的素材,而且对湖湘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亦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
目前考古和传世发现的铜斝,最早出现于夏末即二里头文化四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中期后不见,延续时间较长。出土地点分布于全国十一个省、市,范围较广。对铜斝的著录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对铜斝的研究局限于器物学范畴,仅是对铜斝基本情况的记录,且研究对象多为传世铜斝。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以《商周彝器通考》为标志,铜斝研究跳出狭隘器物学的范畴,进入全面科学研究阶段。80年代至今,不再局限于对铜斝的研究,研究扩展到了陶斝。
本书对安徽省枞阳县历年出土商周青铜器进行了系统整理,内容由图版和专题研究两部分构成。图版收录枞阳县境内出土、且收藏于枞阳县文物管理所的西周-战国青铜器39件,每件器物均将照片、线图、拓片同时发表。专题研究分为五章,综合运用考古学、科技考古、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枞阳县集矿冶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及其所出青铜器三位一体的青铜文化遗存、出土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产地、古代矿冶遗址与冶炼技术等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对区域矿冶、聚落的兴替与青铜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阐述,探讨了枞阳区域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瓦当,是我国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最初为半圆形,后来变为圆形。用瓦当始于西周,鼎盛于秦汉。唐代以后直到清代的建筑,仍用瓦当,但其艺术水平都远远不能与秦汉瓦当相比。由于瓦当上有图饰、文字,所以成为研究手工业、书法、雕塑艺术、装饰纹样和建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又是考古工作者判断遗址、墓葬年代的一种重要依据。不少金石家对秦汉瓦当广为搜寻、研究,并出现了一些瓦当拓片集和有关瓦当的专著。瓦当拓片是一种艺术品,它不同于瓦当的母范,也不同于瓦当实物本身,它是用宣纸和墨汁将瓦当的造型传拓而成的,不仅显现了瓦当图饰、文字之美,而且有墨韵之美,是一种独具艺术特质和魅力的艺术品。
《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是一部检索中国青铜器文献的工具书。遴选、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2011年,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的关于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专著、论文等文献共19000余条。其中以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献为主,兼有对秦汉至明朝部分青铜器研究的成果,收集篇目比较齐全,反映了我国青铜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编制了以大时代青铜时代,小学科青铜器为对象的学科分类主题目录,根据文献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编排选择文献,便于族性检索。书后有者索引,检索功能比较完备。《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适用于文物考古、历史研究人员及青铜器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