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曾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曾国青铜器则包括有曾侯乙墓等多个重要器物群。曾国青铜器研究旨在通过对曾国青铜器特征的考察,探讨曾国处于周文化和楚文化背景下青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个案折射周代方国青铜文化的一般情形。通过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周文化中心区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楚国青铜器对比研究表明,曾国青铜器在器形器类、纹饰、铭文、铸造工艺等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特征与特点,显示出曾国青铜器可能为自身独立生产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曾国青铜器所反映的对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影响、曾国的政治实力与疆域范围,在不同时期也各有变化,这些变化基本吻合于当时大的政治格局。
《元青花鉴识指南》采用了大量真切、清晰的大幅面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至正型元青花(样本)”进行了详细赏析。文中不仅对元青花器物的整体形制和图案纹饰进行了艺术鉴赏,更对图案纹饰、进口青花料显色特征、当时制瓷工艺、制瓷材质特征进行了显微放大,由整体到细微,层次鲜明地将元青花的绘画、文笔风格以及青花料的呈色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具体详细,叙述深入浅出。 《元青花鉴识指南》还介绍了元青花的产生、成熟发展以及遭遇劫难的方方面面,解密了元青花被大多数人认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谜团;也以鲜明的观点阐明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也对当前文物鉴定中某些片面地用科学仪器的“检测数据”来定论元青花真伪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本论文集,与前两本论文集性质相同,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共收入论文41篇,主要是作者近四年来的新作。书中既有关于新出青铜器意义价值的探讨,也有结合其他青铜器,对某一类、某一地区、某一国族、某一时段的青铜器做综合研究的文章。并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多方面研究,探索商周历史文化的特点与变迁。 本书可供青铜器、古文字、先秦史方面的研究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精)》(作者李天虹)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