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风采,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种永恒的记忆。 钟鸣鼎食的时代,贵族是青铜器的拥有者,铜器是子孙永宝之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国家有国之重器,所谓“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征战,大量制作的是礼乐器和兵器,与其他文明用青铜主要制作工具、兵器和饰品有所不同。大量繁缛华丽青铜礼乐器的制作,在技术上形成了以陶范铸造为主,辅以失蜡铸造和多种表面装饰工艺的传统技艺,这与世界上其他青铜文明有明显的不同。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青铜器卷》主要介绍的是铜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通过对自然铜的认识和利用,原始先民开始人工炼铜,由此人类掌握的种合金青铜诞生了。因此,在比铜性质更优的铁被发现和人工冶炼出来之前,青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更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瓷器鉴赏津梁》由陆海空所著,全书简笔勾勒了唐宋以来瓷器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对不同时代瓷器的主要类型、特点及价值做了简明扼要的阐发,对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云谲波诡的玄机做了局内人的描述和点评。它与严谨的教科书迥然不同,也与一些谈论瓷器的高头讲章判然有别,它很少条条框框、很少好高骛远、很少引经据典、很少拿腔拿调,而是直指事物的来龙去脉和主要特征,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瓷器的原料、制作、器形、绘工、价值、行情等等,多有切切实实的述评。该书图文并茂,图中展示的藏品都是陆海空本人多年搜集所得,而他对这些藏品的讲述则可增加我们对瓷器收藏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也是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查阅图典引用资料的极好材料,更是大专院校文博专业师生、瓷器研习班同仁与作者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的心灵交流。
1.本书前有《金文及其研究》,叙述金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概况。正文选取68篇有代表性的铭文加以注释,上起商末,下迄春秋,而以西周为重点。商及西周以王年为序。春秋只选诸侯国器,仍以纪年为序。 2.正文每篇下分小引、着录、注释、断代等项。断代理由有的篇目已见于注释,则不重列。 3.小引说明青铜器之出土、收藏情况,以及字数、别名等。字数包括合文、重文在内。 4.着绿只选择常见书或最早着录书,不求其全。读者欲了解各篇着录的详细情况,请参看孙稚雏《金文着绿简目》。 5.本书一般用繁体、正体字,但在某些情况(如考释字形、有歧义)下,仍用异体。 6.词语注释,特别是较长的注释尽量不重出,凡前边已注释过者,后边出现时多参看前注。 7.除常见的、公认的说法外,引用诸家说法多注明出处。 8.疑难
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蒙面双鼎·大盂鼎:大克鼎传世之谜》详细地介绍了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传世过程。从1874年大盂鼎出土到1951年潘家后人将二国宝献给国家,其间从关中到苏中,举世鸿宝大盂鼎、大克鼎几经易手,经历了曲折的传世过程。本书以故事带出历史,描述了围绕在双鼎周围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