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乐钟研究》是一篇隶属中国音乐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其意在探索我国青铜乐钟的发生、发展、演变,直至辉煌、衰落,而后重获“新生”的历程。全文依据乐钟的发展脉络,共分五部分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探索青铜乐钟的发生与初期阶段乐钟的编列问题上,回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商时期钟类乐器的起源和演变,对陶铃、陶钟与铜铃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体外击奏种类乐器的起源时间和直承母体,对晚商青铜庸(镛)器的编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现今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误区及匡正的方法。 其次,本文第二章专文对西周发展乐钟的情况进行阐述,对甬钟的出现、双音钟的厘定和编列乐钟的音列调定进行了专节论述,对学界颇具争议的甬钟之源、双音钟现象进行了评析,通过五例西周八编列乐钟的分析,对西周时期的乐钟编列情
《近古吉金:宋元明清铜器新赏》是一部以传世宋元明清铜器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器物类型学、考古学、工艺学、美术史学等研究方法,集中研究与展示宋代以来铜器艺术的专著。全书以科学严谨的学术内容、丰富可靠的考古资料和翔实精美的文物图片,向广大读者介绍宋元明清中国铜器的历史发展、艺术成就与鉴赏方法。
王新英辑校的《全金石刻文辑校》收录金代石刻文八百七十余篇。所收录石刻文皆为汉文,女真文、契丹文、梵文等暂不录,收录部分女真文石刻译文。前人辑录金代石刻文时,多将文前撰书者题额结衔、文后助缘题名删除。考虑到题额结衔、助缘题名在金史官制、人物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价值,《全金石刻文辑校》予以收录。《全金石刻文辑校》对所收录石刻文采用简体排印、标点断句便于阅读,力求做到校点准确,有助于读者研读。
本书由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彭适凡撰著,集结其十九篇南方青铜器研究论文,是一本较为系统研究南方青铜器的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特征,而南方青铜器又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地域范围指长江中下游包括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过去,青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化,对所谓的"荒蛮服地"的南方青铜器涉猎较少,基本是空白。随着近三十年来,长江流域的商周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青铜器的出土也日趋增多,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新干大洋洲的商周青铜器即为其中突出的实例。对南方青铜器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了南方文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本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考察南方青铜器,既有对南方青铜器文化
万件国宝,浓缩璀璨中华文明;万张图片,练就鉴宝火眼金睛。中国最文物专家为您解疑释惑。《中国文物鉴赏大系》是文物收藏、鉴赏的教科书! 丛书包括陶瓷、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工艺品、服饰造型、金银器等八大类。本书为青铜器卷。本书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青铜器文物为载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青铜器发展轨迹,提炼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青铜器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特殊内涵。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万件国宝,浓缩璀璨中华文明;万张图片,练就鉴宝火眼金睛。中国最文物专家为您解疑释惑。《中国文物鉴赏大系》是文物收藏、鉴赏的教科书! 丛书包括陶瓷、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工艺品、服饰造型、金银器等八大类。本书为金银器卷。本书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金银器文物为载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金银器发展轨迹,提炼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金银器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特殊内涵。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研究。本书图文并茂、学术价值较高,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书中不少篇章在各杂志上已经发表,结集出版,对于系统研究三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本书前有《金文及其研究》,叙述金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概况。正文选取68篇有代表性的铭文加以注释,上起商末,下迄春秋,而以西周为重点。商及西周以王年为序。春秋只选诸侯国器,仍以纪年为序。 2.正文每篇下分小引、着录、注释、断代等项。断代理由有的篇目已见于注释,则不重列。 3.小引说明青铜器之出土、收藏情况,以及字数、别名等。字数包括合文、重文在内。 4.着绿只选择常见书或最早着录书,不求其全。读者欲了解各篇着录的详细情况,请参看孙稚雏《金文着绿简目》。 5.本书一般用繁体、正体字,但在某些情况(如考释字形、有歧义)下,仍用异体。 6.词语注释,特别是较长的注释尽量不重出,凡前边已注释过者,后边出现时多参看前注。 7.除常见的、公认的说法外
万件国宝,浓缩璀璨中华文明;万张图片,练就鉴宝火眼金睛。中国最文物专家为您解疑释惑。《中国文物鉴赏大系》是文物收藏、鉴赏的教科书! 丛书包括陶瓷、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工艺品、服饰造型、金银器等八大类。本书为青铜器卷。本书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青铜器文物为载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青铜器发展轨迹,提炼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青铜器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特殊内涵。
针对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锡器、铅器等金属文物,本书首先简要阐述文化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接着介绍出土金属文物的考古现场保护,深入分析金属文物的腐蚀破坏原因、腐蚀产物的分析方法,全面介绍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及保护处理方法、表面封护材料和工艺,详细列举青铜器的修复技法。还对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保护、金属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做了简明介绍。 本书可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文物保护专业师生、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参考,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专业培训。
海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对海岱地区古文化进行研究的三十余篇论文。这些文章从年代上讲,跨越了龙山时代晚期到东周时期两千多年的时间,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地域上来讲,则是以海岱地区为主,同时兼顾了与海岱地区自在地域上或文化上有密切联系的邻近地区。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