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左太北编著的《左权家书》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反映了左权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十几封家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还有左权的简传、领导人的题字照片、家人及后代的回忆纪念文章、左权陵墓及纪念建筑照片。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后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军团参谋长和代理军团长等职。
本书从山东地区一省及省内各地域情况的古代方志(包括民国时期修撰的传统体例志书)中,辑录青铜器资料303条,兼及相关的封泥、钱范资料,时代以商周秦汉为主,玺印、铜镜则晚至隋唐。所辑录的资料按照现在的地级市顺序依次排列
本书根据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研究数据,对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类、时空分布、使用者身份等方面,并论述它们的发展历程
铜镜,是古代妆奁照容的日常用具。中国的铜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迄今发现早的铜镜出土于新石器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址。战国时代是铜镜大兴的时期。到了汉代,青铜礼器衰微,而铜镜制作却大放异彩。汉镜的形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铜镜,直到唐朝,菱花形镜、葵花形镜、月宫镜、瑞兽葡萄镜等新风格铜镜才取代了汉镜风格成为主流。如今,铜镜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见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铜镜的类型分期,可以推断墓葬的年代;根据铜镜的纹饰造型,可以窥见先民的思想世界、宗教信仰和艺术情趣;根据铜镜的铭文,可以得知当时的书法风格、历史文化和俗语谚语。一把小镜,背后是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沉浮。 陈介祺所藏铜镜,大多是汉晋时期的,其次是唐代的。其中西汉铜镜以草叶纹镜、博局镜、四乳禽兽镜和连弧铭带镜为主,罕见星云纹镜
夏文化和夏代历史的一系列同題鞋有定讞,夏史重建工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夏朝距今時同久速、史害記載語焉不群,而田野考古又沒有發掘出如商週二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那檬的夏代文字記載。另一方面則是學者們封夏代屋史的認旘存在偏頗,研究方法論有所缺失。這方面的同題主要表現在以下雨佃方面: 其一,晚近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連用地下遺物輿史害書己載互相參證的遇程中,往往忽視夏代歷史的特殊性和梭論雜性,習慣於封考古發現的古代都邑遺址輿文獻記載作靜態的比勘和附會。寅隙上,夏朝睛,黃河、畏江雨河流域“天下萬國”,國中有圓,犬牙交錯:而夏人還更多地保留著文明早期居無定所的習性,政治中心都邑處於經常遙徙燮勤的爿犬態,徒禹都合會稽、陽城、晉陽,少康邑輸,帝相居帝丘,帝甯居原,胤甲居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