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是一部具有坚实科学基础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足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吴文化的特征和其发展历程及发展高度的重要著作。该书的出版,展现了具有创造性的吴国青铜器的风彩,标志着吴国青铜器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读到它的读者,不仅会得到艺术享受,也将由此而扩大嘹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如果你是一位吴国青铜器爱好者、研究者,你也将由此受到启迪,促使你在研究上向更深层次迈进。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本书是一本关于青铜鼎类别里的特殊类别,比如青铜分裆鼎、青铜方鼎、青铜扁足鼎的书。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定名、类型学分析、起源与消亡的原因、地域特点、纹饰、铭文、组合关系等方向,梳理分析出土与传世的特殊鼎类资料,得出器物发展的脉络,以供研究者参考。
目前已收集晋南地区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共计约500件。通过西周晋国青铜器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对西周时期诸侯国青铜器的研究提过一些资料和方向。众所周知,西周封国众多,任伟先生所著的《西周封国考疑》中,整理并分析了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按姓氏分,有姬姓和非姬姓之别;按地域分,有南方、北方和中原之异;按流域分,又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不同。不同种姓、不同地域的文化、社会风俗难免会有差异,反映到青铜器上也应该是明显的,那么他们的异同、交流与融合也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对象。
此商品实际书非全新塑封 介意的小主请勿拍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贾文忠、贾树编的《吉金萃影》收录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玻璃板老照片,记载了贾玉波及其师父王德山修复过的青铜器,其中不乏珍贵重器。在全面展示老照片的基础上,作者又对其中与当今各大博物馆所藏青铜器形近者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不仅述说了青铜器老照片的前世,还力求给出了它们的今生。
《中国青铜器辞典》是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佩芬编撰的大型工具书。本书共收录词条三千余条,图片两千余张,文字量将近八十万字,共分为"青铜器论述"、"青铜器分类"、"青铜器器名"、"青铜器纹饰"、"青铜器铭文及释文"、"重要青铜器"、"青铜技术"、"出土青铜器主要遗址、墓葬、窖藏"、"金石学家"、"青铜器著作"、"青铜器辨伪"十一个部分,是目前收录*为完备的一部大型青铜器研究的工具书,填补了中国青铜器辞典领域的空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尤其是本书的"重要青铜器"部分,收录了两千多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基本做到了一个词条配一幅插图,个别比较重要或特别精美的青铜器,还有局部放大图。本书为16开全彩印,内容博赡,图文并茂,这在辞典方面
“文化中国丛书”包括:《周汝昌谈红楼梦》、《侯仁之谈北京》、《罗哲文谈长城》、《李学勤谈历史文明》、《何兹全谈中国历史》、《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吴小如谈中国戏曲》、《骆承列谈孔子》、《宁可谈敦煌》、《汪毓和谈中国音乐》、《杜仙洲谈中国古建筑》、《李伯谦谈青铜史与古代中国》、《张廷皓谈文化遗产》等书。此外,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文化积累,贾兰坡、单士元、任继愈、钟敬文、启功等已过世文化大家的遗著,也一并纳入出版,包括:《贾兰坡谈北京猿人》、《单士元谈故宫》、《任继愈谈中国宗教和哲学》、《钟敬文谈中国民俗》、《启功谈中国诗词格律》等。
在历代著述之中,考证难;考证之中,图谱难;图谱之中,唯钟擺款识义通六书,制兼三礼,尤难上之难。读《西清古鉴》一遍而三代法物恍然如睹。敦崇实学,昭昭明验。 青铜器纹样是我国装饰图纹重要的组成部分;青铜器器型是陶瓷、景泰蓝、玉器、雕漆、漆器、金属器皿:的器型范奉;书中款识是篆刻、篆书、摹拓等的重要参考资料。 久西清古鉴锣不仅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宝贵的图文库,而且既可以赏读,又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本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好书。我社有幸获得了穴西清古鉴移*的版本,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对原注进行了注释,从而完成了这部《西清古鉴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青铜文化的精深。随着中国青铜器文化热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形成,穴西清古鉴》作为中国古代记录青铜器的书籍典范,必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5至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立。他把人的现实生活判断为“无我”、“苦”、“悟”、“空”等意识活动。以“惑”、“业”为因,转成生死不息的回轮之果。根据善恶的行为,轮回报应,通过修经、律、论三藏佛学,使人彻底摆脱现实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现实的自我而达到“涅”而解脱人世的苦海。 佛教由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当初的佛教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与之形成古今的偶像,备加受信徒们的崇拜。除其用石、木等材质雕塑,古代先民还以铜或青铜来铸造表面鎏金的造像。总之,其物质本身有多种,其内容多样。有“佛”即佛陀,是佛教修行果位的修行者,通常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以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及深受民众喜欢的袒胸露腹,笑容满面的
本书即曾被改名内部出版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一书的订正与增补本,冠有原被删去的两篇作者自序。原书所收845件铜器的图像及铭文拓片,全部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大幅原照片和拓本,重新进行高清扫描,另补充原仅有器铭拓本而短缺图像的近40件铜器照片。书中所收器铭及说明中提及的关联器铭,均增注《殷周金文集成》器号,以便读者参阅。并且对说明中的个别失误进行了订正。
从造物史的发展历程来看, 壶 形器的使用几乎贯穿了中国造物史的每个时期,它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线性发展轨迹,而先秦时期的青铜 壶 形器又具备上下承和的典型特征。李嘉所*的《抚壶论道(造物史视野中的先秦青铜壶形器)》以先秦青铜 壶 形器为线索,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先秦造物史的发展历程,青铜 壶 形器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设计智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早期造物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特征、功能特征和造物观念等都可以成为为中国当代设计提供良好借鉴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