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苏荣誉教授一直致力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该文集收录了他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的*成果,既有像《妇好墓青铜器与南方影响 殷墟青铜艺术与技术南方来源与技术选择新探》这样的文章对传统热点问题进行再次深度阐发,也有像《枣庄徐楼出土铸镶红铜青铜器探讨 兼及红铜铸镶纹饰青铜器的时代与产地问题》这样的文章结合新材料进行新研究,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学界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一步研究。
本书研究以碑刻形式存在的中国宗族谱牒,分为碑谱及其相关概念、资料与研究设计,碑谱的渊源与分布,碑谱的形制与制作,碑谱与近世族谱修撰,碑谱与近世宗族复兴,当代碑谱与宗族活动等内容,将宗族史研究与谱牒形式研究结合起来,具体考察其发展历程、形式和内容以及与宗族组织活动的内在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将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宗族组织研究有所助益。读者群体以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为主,研究生也可以参考、学习。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 整理篇 研究篇 两部分。 整理篇 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研究动态。 研究篇 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本书是关于杭州孔庙碑林历代名碑的书籍,是孔庙碑林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包含拓片约150张,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以朝代编排各类名碑,包含了《再思轩记》《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戡定吴越记功碑文》《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等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 、艺术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全书收录的拓片均为精拓善拓,每方石刻,编者都加以释文,著录尺寸、行款、撰写人生卒年等信息,并配有拓片图版。本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杭州孔庙碑林研究的空白。
本著作为 “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隋唐刻房山石经是北京市房山区石经山隋唐刻石刻 经典的简称。它在 研究、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以隋唐刻房山石经为基础,研究它与敦煌写卷、《中华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同名佛经版本比勘之异文,旨在揭示其异文文字与词汇的特点,为汉字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考察隋唐刻房山石经的文字使用面貌。全书分为绪论与异体字异文、假借字异文、同源词异文、同义词异文、隋唐刻房山石经与同名佛经互校等五章。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首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最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瘗鹤铭摩崖石刻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之山崖上,后坠入长江中,北宋年间被太守钱子高发现并打捞出一块残石,此残石与梁唐三石一起筑“宝墨亭”加以保护。康熙五十二年,太守陈鹏年率众历时三个月挽五石出水,于定慧寺汇五石于一体筑亭保护。抗战时期赖众寺僧保护得以保存。原石一九六一年移入焦山碑林。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首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最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所以,已经没有了早期作品中那种荒疏、粗率,任意为之的特点,它已为魏碑向唐楷的转化作了铺垫,故而,人们认为此碑是虞世南、褚遂良之先驱。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笔精雅而圆融,一派恬静安详的意态和趣味,正是由于其综合了虞、褚两路的特性,所以,在起收笔中方圆兼具,以内敛笔致见长,不求张扬,显得古厚精劲,正如杨守敬《平碑记》中说的:[六朝人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厚精劲,不肯作一姿媚笔,自是老成典型。]显示出了成熟期魏碑书法的独特魅力。康有为《广世舟双楫》列为[逸品上],并认为其笔法圆劲遒厚,实邓石如楷忆所从出。这里的[逸]字实是道出了为此碑特有的审美特性,这里的[逸]有两条线索。一是圆;一是厚。圆,指拉大了与多数魏碑以方见长的距离,圆易婉通,但易致媚,然此碑无,实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