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倪墓志》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参加书法专业高考生之必需。全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相关碑帖简述、碑帖图片、原文与注释、相关碑帖历代论说选。就目前来说,是已出版碑帖中较为全面的丛帖。既适合教师参考讲解,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理解碑帖原义,加深对碑帖的理解,提高书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白话,是元代民间和朝廷通行的语言,元人以之入曲调入史籍,以白话入碑文是元代中国碑刻史中的独特之处。全书通过泰定登极诏及追封颜子父母诏、释道二教辩争之白话圣旨、保护道教之白话公文、保护释教之白话公文四部分碑文考证分析了元代白话碑的特点与价值。
本书是书法家任晓麓遗著。共分三个部分:石鼓文概述考证了石鼓文名称来历、沿革、年代、顺序、内容及摩刻情况;印话则对古玺印的历史、技法、收藏情况等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附录部分收作者生前书法篆刻中部分代表作,基本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成果。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是我国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的一组较完整而有代表性的石刻画像建筑群体,属于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群石刻现在保存有双阙、一对石狮、两方武氏碑和零散的祠堂画像石,即“武梁祠画像”和根据武梁祠的位置掘出后定名的“后石室画像”、“前石室画像”、“左石室画像”。另外,还有一些以后增补进来的其他汉画像石以及清代人为武氏祠堂立的碑刻题记。因为武梁祠画像发现和著录早,所以武梁祠的名称久已蜚声中外了。 传统的金石学对武氏墓群石刻画像著录虽有一定成就,但也有其局限和缺点。由于缺乏近代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它多集中注意于画像榜题故事内容的考证与描述,或品评画像拓本的优劣完缺,而不注意对画像石刻原物的考察。对画像石构成的建筑形制如双阙,尤其对那零
一是反映古代厦门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文物见证。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闽南沿海海商贸易的兴起,厦门面临着倭患和西方殖民势力的骚扰。厦门军民奋勇作战,打败强敌,保卫了家园。现存的《征倭诸将诗壁》、《俞戚诗壁》和三处的《攻剿红夷石刻》,以及这些将领的多处摩崖诗刻,为这些爱国事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类似这一批能够反映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石刻文物,在国内实属首见。 二是反映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见证。郑成功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厦门有为数众多郑成功及其部属的摩崖石刻、碑刻和墓志铭,还有不少后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石刻。此外,清代有关厦台关系的石刻为数甚多,其中典型文物有康熙朝的《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石刻、乾隆朝反映两岸对渡的《重修五通路亭碑》和石国球等台湾同胞的题刻。有
石刻古文字,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志文书法乃北朝墓志中罕觏之隶体,名以“魏隶”或无大谬兹“魏隶”较之汉隶,雄茂朴肆远逊,而别具一种紧窄峻健风度较之魏晋隶书,古质不如,圆劲生动过之;较之唐隶,不特无有重板滞之失,更以清奇倔实全胜甜俗虚怯。“魏隶”之说,向所未闻,今窃自《元长文墓志》始。
《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做了三项工作:一、制作了石刻文全部摹片;二、制作了石刻文编码字符集;三、阐述了作者对甘桑石刻文的初步研究结论。作者的这三项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是真正的原创。书中关于石刻文的章法(上下左右)、摹片、字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书中关于甘桑石刻文性质的初步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或借鉴。
这本《金石铭刻的氹仔九澳史——清代氹仔九澳庙宇碑刻钟铭等集录研究》由谭世宝著。谭世宝教授对清代氹仔、九澳庙宇金石铭刻的集录与研究,极大地丰富并提高了对金石档案、澳门史、宗教史乃至清史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水平,有的还填补了学术空白。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史、宗教史、档案史的发展,面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充分着书立说的大好时代,谭世宝教授呕心沥血,披沥而成的新书,将成为学人奋斗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