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轰然坍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开启,2000余件(组)国之重宝,拥戴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发出耀眼的光芒。本书作者韩金科,曾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出土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 文化,向读者展示了一座辉煌灿烂的大唐宝库和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况。
登封嵩山周围瓷窑遗址星罗棋布,核心区域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窑等。李景洲先生编著的《中国登封窑》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登封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到隋代登封窑的始烧、唐花瓷的斑斓夺目、宋代珍珠地划花与白釉剔刻划花的独树一帜、宋早期青瓷的纯净无华以及今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全书揭示了登封地区瓷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充分显示了登封地区陶瓷制造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我们将登封地区的瓷窑遗存定名为“登封窑”。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这两座未经盗扰的古墓中, 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以及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日常用具,为构建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物质史料。作者卢兆荫全程参与了发掘工作。他以平实的文字,将满城汉墓的发掘过程娓娓道来,用考古人严谨的态度,再现墓主身份,带领我们走进两千年前的西汉社会。
《庐山“夏都”纪事》一书,部分简约写了庐山攸久的历史,看似有些游离,但这是日后庐山发展成为政治名山之基之源;第二部分为蒋介石1926年次上庐山至1938年,这时的庐山是宣布抗日、振奋民族的神圣之山;第三部分为1938年至1949年,从庐山孤军奋战直到红旗插上青峰,千古名山终于获得了新生。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 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 两座墓中的壁画 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 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 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
该系列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 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一个猝死的皇帝,一座普通却暗藏玄机的陵墓。嘉庆帝励精图治,但内忧外患,颓势已定。昌陵的“豆腐渣”工程,似乎冥冥中昭示了大清的穷途末路。本书为您揭示嘉庆帝及其陵寝的衰败轨迹。
斯文·赫定(1865—1952)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瑞典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因发现楼兰古城的遗址,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1930年6月25日,斯文·赫定从北京驱车前往承德(热河),在承德逗留十个日夜,写下了《帝王之都——热河》一书。该书不仅详细记述了斯文·赫定一行从北京到承德的旅行以及在承德的所见所闻,而且通过收集和翻译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将清朝帝王在避暑山庄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斯文·赫定通过对数据的记录和对细节的描写令承德的多座寺庙建筑跃然纸上。书中更配有八十多幅珍贵老照片和四张作者手绘写生图,配合精妙的文字,将承德宗庙这些艺术瑰宝展现在读者面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殷墟发现的历程与研究成果。全书15万字,配有彩图4面,插图60余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本书内容以皇陵为重点,从而纵观了中国坟丘墓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所涉及的年代,上起春秋、战国,下至明、清,达二千几百年。它的特色,不仅在于叙述了皇陵的形态和规模,而且详尽地阐述了相关的祭祀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原题以“陵寝制度,,为研究对象,原因就在于此。 再回过来看日本对古坟的研究现状,尽管对古坟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其随葬品和地域分布等方面的探讨极为精细,但是有关古坟的祭祀制度的实际情况,至今还没有探讨清楚。而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所提出的见解,大都未能超出推测的范围。正因为如此,杨宽教授对于中国皇陵变化的研究内容,有关皇陵祭祀制度的详细探讨,不雷对于日本古坟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富有参考价值的知识。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从来没有历史学家像汤因比这样“不务正业”,从来没有历史学著作像《历史研究》这样广受追捧又备受争议。在大家都关心自己国家历史的时候,他早早就放弃了国家本位主义,转向考察人类文明的兴衰。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武梁祠(精装)》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浩瀚的档案和史料,大量阅读了清代史籍和清人笔记,对于清东陵的各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走访了很多当年的守陵旗人,取得了许多珍贵的手资料,对于那些需要甄别的问题和历史谜团,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考证和辨别,历时一年多,撰写而成。本书在内容上尽量体现真实、详细,并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力图将读者带回当年慈禧陵所有事件的现场。
朋友!当您迈进这古朴庄重的编钟馆,观赏着2400年前的巍巍古乐器,聆听着演奏厅内铿锵的金石之声和悠扬的丝竹之乐的时候,您可知道,这编钟、编磬及其同出的125件古乐器、15000多件各类文物,是怎样被发现和怎样从地下被发掘出土的吗?您是否知道外学术界为什么称曾侯乙墓的发掘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吗?一起来看看谭维四专著的《战国王陵曾侯乙墓》。
《武梁祠(精装)》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作者简介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