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表的辽墓资料, 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等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书中分别对契丹式墓和汉式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 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书中的基本结论得到新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对各墓例的经典分析,于历史考古学者仍具启发意义。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云冈石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 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本书具有十分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是展现宋韵文化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该作品的成功创作,有利于展现杭州地域特色文化,对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和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该书是作者花费十多年时间撰写的。书中讲述了清初顺治帝在位18年,死时24岁,为什么要在遵化选陵寝?有了东陵,为什么又造了一处西陵?东陵与西陵的帝王是依据什么而分葬的,东陵西陵入葬人物都是谁?清朝帝后丧葬礼仪有怎样的规定?不同时期陵寝建筑规制是怎么改变的?东陵与西陵发生过几次盗宝案?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清宫杂档中,搜寻到一批十分珍贵的资料,从而填补了一些人物身世的空白。作者还实地在清东陵、清西陵的后妃园寝中,按入葬者的坟逐一查对,将已安葬的215位后妃概况弄清,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表的研究成果。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 个皇帝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 、结构 奇特、内涵 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为陶制,真人大小,神态各异,上施彩绘,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被誉为“20世纪考古 伟大的发现之一”。 本书分别从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个方面解读秦陵与兵马俑,深入地介绍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生平、功绩与影响,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神秘,展示了兵马俑与其他陪葬品的庞大与精致。现在,就让我们亲临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的秦始皇陵,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古一帝”的风采。
长得像“奥特曼”的青铜人像、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刻满“密语”的黄金权杖、出土即顶流的网红猪、有鸟有龙的 大神树、超现实主义的神坛……三星堆是近几年文博领域 受人关注的博物馆之一,也是 热门的网红博物馆之一,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挖掘,不断冲上热搜。本书用诙谐易懂的文字将三星堆的考古历程串讲开来,从偶然发现到深度发掘,三星堆遗址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和谜团。作者用问题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器物入手,穿梭回那个辉煌神秘的时代一探究竟。欢迎成为三星堆“迷雾剧场”VIP,走近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扩充,并对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扩充,并对
《神秘的高岗:城头山遗址解读》以精简的文字、上百幅精美图片,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城头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古城的形成背景,旨在发掘城头山古城址的文化内涵,突出城头山的历史地位,展现城头山古城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城头山,走进城头山。
《岭南王国:南越王墓搜寻之谜》是“考古中国”系列之一,由岳南著。西汉初年,曾盛极一时、威震万里边陲的南越国在西汉版图上消失了。但是,令后人格外关切和念念不忘的是,南越王赵佗及其子孙的墓葬连同陪葬的无数奇珍异宝到底匿藏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