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 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 雅俗关系 与 胡汉关系 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 礼制 与 礼俗 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法、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对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和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做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由上、中、下三卷组成。上卷介绍了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概况及研究现状,并对汉唐河西壁画墓形制流变及墓葬壁画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梳理。中卷对汉唐河西墓葬壁画中的 庭院家居图 儿童图 启门图 帷帐图 作了专题研究。下卷依据墓葬壁画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汉唐河西社会史、民族史或丝绸之路历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南宋皇城赓续营建长达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山水园林式宫殿,也是宋代顶级建筑艺术的代表,可随着元军铁蹄的南下,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宫苑或被烧、或被拆及至被彻底摧毁,其原貌如何今人已无法得见,仅能从不同典籍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其殿宇楼台的雄壮与华丽。该书作者从不同史料中爬梳整理,将学术研究普及化、大众化,用文学的、通俗的笔法将南宋皇城选址的故事、皇宫宫殿的建造、宫墙内的秘闻、宫殿的辅助建筑及宫苑草木一一勾勒,逐渐揭开南宋皇城的神秘面纱。从对南宋皇城的兴衰书写中见宋人文化、宋人精神。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 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 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 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幽州为古九州之一,《禹贡》曰:“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幽其一也。”《周礼》记载为“东北日幽州”。幽州所辖的范围在不同时期变动不居,大致包括 的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辽宁部分地区。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幽州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郡地带,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研究隋唐史的学者较多关注当时的两京,对于并非都城的幽州有所忽略。究其原因,幽州地区在当时并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史料记载偏少限制了学术界对此做出 多的解读。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形象被“河朔藩镇”的阴影所遮盖。其实,幽州的发展史是一部辽代以前中原王朝“东北”地区的发展史。幽州地区孕育出中国古代史后半期王朝的都城 非偶然,从边鄙之地到权力核心的演变过程值得深切关注,墓志提供给我们不同于正史记载的地下视角。通过墓志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于地处江海要冲,它逐渐成为上海地区*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曾记载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的繁荣景象。它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镇,北宋米芾曾任青龙镇监镇,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词歌咏。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使这座湮没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面纱。考古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有隆平寺塔、房址、水井、手工业作坊等,出土中瓷器占较大比重。上海博物馆将于2017年3 月将考古成果的精粹展示给观众,杨志刚主编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即为此次展览的配套图录。
本书收录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近1万件,其中有铭文的占一半。它提供了关于海外中国青铜器 完备的档案资料。每件器物著录的内容包括图像、铭文及文字说明。其中每件器物图像以黑白为主,器形比较复杂的,还要附上部分局部图像。
作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特殊组织机构克格勃。无论它对一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毫无疑问,它绝不仅仅是“令人不寒而栗”或“神秘”、“恐怖”的代名词,它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鲜明地烙印着特定时代的一切特征。当然,这样一部真实地记述克格勃内幕的书籍的问世,首先依赖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放,当人们特别是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人们,不再感到随时会有来自某种强大政治势力的监视、窃听或谋杀的危险时候,他们的身心和灵性会获得更大程度的解放,重新找回只有在一个理智的国家,才能够看到,也才能够读到
《湖湘文库: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