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古塔》是根据《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的宗旨而编写的有关内蒙古现存古塔的介绍。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人和发展,我们内蒙古地区曾建造过数千座风格古朴典雅,造型极为美观的大小不同的各类佛塔。它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观赏价值。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其大部分佛塔已被毁坏或倒塌。但是,所剩的佛塔依然容光焕发,吸引着中外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其中,有些地方的佛塔,倒塌后,经过重修,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有人说,“古塔要揭秘”,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秘密,无论是辽金时代的密檐式和楼阁式佛塔,还是元、明、清时期的覆钵式佛塔,其造型风格和艺术等诸方面,已有
六年前,我应邀作为刘毅博士的《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高兴地看到了这篇博士论文。我长期从事古代都城与帝陵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曾经参加并主持过汉唐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此后我一直十分关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学研究,这就是我看到《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倍感兴奋的原因。 近年有关古代帝王陵墓方面的著作出版数量不少,其中大多为普及读物,像刘毅博士《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这样的学术专著还不多见。《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的突出学术特点是考古资料的大量使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的有机结合。 本书系统考察了明代皇陵、王陵的陵园制度、玄宫制度及其特征与演变,包括陵址选择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风水理论、礼制因素,帝王埋葬制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 、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 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 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 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 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 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 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 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 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 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 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 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 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 和扩充,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 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 、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西汉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废皇帝”,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十九岁时登基当皇帝,然而仅仅二十七天后,就因为荒淫无道、顽劣放纵而被大臣们赶下皇位。据统计,他在这二十七天里做的坏事,竟达一千多件!这位“废皇帝”,就是著名的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刘贺被废以后,被贬为海昏侯,从此抑郁而终。 2011年,海昏侯墓因盗墓贼的盗扰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南昌市新建区墎墩山上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其无比奢华的随葬品再次震惊世界,引来各方关注。无比炫目的随葬品清单上赫然有金饼、金板、马蹄金、麟趾金等金器370余件,铜钱200多万枚,此外,还有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不计其数。 本书细致挖掘和梳理历史文献,努力为读者还原出刘贺被废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探寻刘贺个人悲剧的源头以及当时政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先后走进宝山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陕西)、马家窑遗址(甘肃)、石家河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北)、凌家滩遗址(安徽)等11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采访对话数十位余位考古学者。本书用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呈现出三星堆与其他古遗址的内在联系,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坚实且丰富的证据。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过程波澜壮阔,文物遗存世所罕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遗存文物的研究分析,我们既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基于这样的想法,加之咸阳 的帝陵文化,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这部《咸阳帝陵》丛书,以满足读者研究帝陵文化的兴趣。这套丛书共10册,将咸阳原上的27座帝王陵墓按朝代顺序分别或合并编写。为丛书撰写稿件的作者大部分来自文物工作一线,还有长期从事文物和考古工作的学者,其中好几位同志至今仍担任博物馆和文管所的馆长或所长。如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近60年,是全国 的汉史专家、文物保护专家。他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