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走读山西 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干兰”式建筑从古代起便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形制之一。全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干兰的名称考释、干兰的类别及其特征、干兰式建筑的作用、栅居的分布及传播、栅居的变迁及残存等问题,详尽梳理了“东南亚洲栅居文化”的源流与传布。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种。本书的主角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形态和结构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是可参照的范本。本书作者从古建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筑的杰作,在西方建筑史上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敦煌石窟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它的营建历史和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形态。 本书内容要准确,材料要翔实,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还要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本领。像这套丛书,配了许多图片,当然还要求图与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敦煌类图书的出版已形成了甘肃教育出版社的一大特色,此类图书的成功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从中摸索和积累了诸多编辑经验。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上,从敦煌的景观、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影响等角度安排写作内容。经过我们认真调查与讨论,列出12个部分。
作品以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东西方建筑风格与流派的演变及其特征,有条理、有系统,显示出作者坚实的建筑理论功底,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力。
结合介绍非洲、美洲、欧洲、亚洲、自原始社会起、厉经古代、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直到十八世纪出现的建筑典型实例,对国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进行系统评述。
从四大古文明的出现到今天各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走过了数千年的时间。其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涌现的坚定伟大的人物、闪现的光辉灿烂的思想使人们总是为此深深着迷。然而大量的典籍、纷繁的故事、众多的思想流派往往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现在我们以世界文明进程中对各地区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历史人物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了解世界历史的途径。全书分远古文明、奴隶时代、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殖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8个部分。我们力图通过丰富的史料、精彩的故事、珍贵的图片为大家献上一幕幕民族融合、地区演变、英雄荟萃的历史画面。
《南国杰构 广州建筑文化研究文集/广州文史丛书》是作者陈泽泓近20余年间发表于报刊及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和为建筑专著所撰序言结集,共分为城建说史、名城保护、建苑揖英、岭南建筑等四个部分。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古建筑文化的探析,也有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全书围绕岭南特别是广州本土情况作研究,力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支认识建筑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构建筑物的内涵,着重对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有独立的见解。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刘茜著的这本《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与汉代生死观》从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学价值。 另外,“宇宙空间图式”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