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该丛书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现有编号236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早、地理位置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3世纪,8-9世纪逐渐停建。1961年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共三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附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以及内容总录。
《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四区卷 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汇集旧时北平庙宇资料的大型系列图书,所收资料为1930年至1932年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 庙宇调查是按当时北平行政区划的分区而进行,本系列图书也依照当时内城六区、外城五区以及四郊的区划顺序依次编排出版。2018年11月,目前为浩繁的内四区卷出版,分上下两册,共收录内四区131座庙宇的调查资料。内四区大致在 大酱坊胡同、丰盛胡同、武定侯胡同以北,西安门皇城以北,经棉花胡同、罗儿胡同达于积水潭以西 的范围内。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现存共931份,记录庙宇938座。调查数据包含调查记录手稿、庙宇平面图、照片、碑刻与器物拓片,但并非每座庙宇都有以上四项内容,编者是依据现存资料整理出版。此次调查所谓庙宇,泛指寺庙、道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调查记 是概括地介绍一下大致情况,以期在详细了解或研究之前,先有一个总的轮廓印象。其中的第二节 释迦塔建筑实录 ,是综合记录塔的实测结果,主要是各部分的尺寸做法。这些东西在实测图或图版上已都有了,这里只是把分散在各图版上的情况和数字,按性质集中起来,或指出各种相似部分的异同之处,使眉目清楚,以备专门研究某些问题时查阅之便。 下篇关于寺塔的研究,是个范围很广泛的题目,以限于个人水平和条件,只是就修建历史、原状、建筑设计及构图、结构等四项作了初步研究。此外,如彩画、瓦作、小木作、塑像、壁画以及结构的力学分析等等,都限于条件或专业范围,或只提出问题,或未敢涉及。 我在编写之前,大致研究了塔的现状和具体条件后,决定以探讨当时设计方法为重点,希望总结出一点古代设计
昭化寺位于河北省怀安县安城镇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后来又废弃。明正统元年至八年(1435年-1443年)重新修建。昭化寺全部建筑均为石条基础,砖木结构,曲槛雕栏,修廊大厦,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四面斗拱,玻璃瓦盖顶,玉龙卧脊,兽头出飞檐。殿内金像悬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本书通过对昭化寺内现存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四座正统原建,作了仔细的考察,总结出九条建筑上的风格和特点。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薊縣獨樂寺屬天津市管轄,始建於隋,重建於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至今已逾千年。其中造型雄偉的山門、觀音閣和屹立殿內高達16米的彩繪十一面觀音塑像為我國著名的遼代建築舆藝愉瑰寶。觀音閣下層週圍元明時的十六羅漢壁畫也不愧為我國同時期佛寺壁畫的精華。為保護這座千年古寺,上世紀9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维修,留下了珍貴而豐富的文圖資料。 此書正是中國文物研究所、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和薊縣文物保管所在這次维修過程中合作研究的成果。書中全面記錄和研究了獨樂寺的建築、塑像和壁畫等諸多文物,收錄研究論文、维修報告及相关資料三十餘萬字和二百一十一幅插圖,公佈實測與設計圖一百九十八幅,精選反映全寺風貌的彩色圖片一百九十七幅。該書堪稱全面而系统展示薊縣獨樂寺的大型圖集。
《正仓院考古记》是作者傅芸子20世纪30年代赴 日考察奈良正仓院所藏藏品,对这些古物,尤其是中 国文物所作的详细记录与考证。正仓院所珍藏的古物 系日本圣武天皇(701~756)生前喜欢的贵重物器 ,其中包括大量我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大部分在 我国已佚,此书是部中国学人研究正仓院的专著 ,在考察中国唐代历史文化、工艺美术史以及中日文 化交流史方面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次出版《正仓 院考古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百余幅正仓院藏 品的精美插图,以飨广大艺术及考古爱好者。
冀津晋桂,一座座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独乐寺——广济寺——佛宫寺——佛光寺——真武阁,从整体到局部,逐个辨别、测量、记录,实地调查,详细报告。 结构与性质的系统解说,图文与影像的科学档案,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标准模本。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沿着它们,张骞曾经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远嫁他乡、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大陆……这些道路逶迤过崇山峻岭、大漠黄沙、苍茫草原。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而已,还有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
战国赵北长城,是内蒙古境内修筑早的长城。关于这道长城的修建,《史记》作了记载,此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所提及。将赵北长城的遗迹真正作为考古调查的,还是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成立以后的事。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辈学者李逸友先生,对赵北长城的调查研究深入。李先生通过调查认为,赵北长城的东端在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未进入河北省,西端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山前,未跨越明安川进入后套平原北侧山系。李先生的这些认识,大方向是正确的。通过本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对赵北长城的东西端点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东端点终止于兴和县城关镇脑包窑村东1.8千米处,恰好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的省区界,西端点终止于乌
本报告是2009~2010年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对前期成果的总结与认识、2009~2010年田野考古工作收获以及研究与探讨等部分。报告的重要考古内容有陵园的曝露遗迹、陵园的城垣遗存、陵园内外城的北门等、陵园内城北部西区的陵寝建筑以及新发现的陪葬坑等。适合考古、历史及古代文化学者及爱好者阅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城》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从洞穴走向平原,再从聚落走向城市,在人类向文明迈进的步履中,有过辉煌与梦想,也有过苦难与艰辛。或许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方碑石,或者一间古亭,一段古木,它们并不起眼地站立于此,却一定蕴藏着长长的故事,它们或许并不美丽,但那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城市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 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 、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 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 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 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 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 ,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 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 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 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 ,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 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
这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 本书为《国家地理神秘中国》系列之一,书中围绕古城这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全书包括了戈壁上早的居民、破解“城摞城”之谜、钱塘怒潮下的抗争等内容。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转变,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本书通过梳理保护相关法规、理论和实践和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趋势和现阶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日本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状况的比较,探讨基于中国历史背景,适于本土发展现状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对策和遗产资源活化方式。
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
《临淄齐故城》先介绍了临淄齐故城的概况及对城址的普探成果,全面公布了1964至1984年对城垣、宫殿建筑遗址、生活居址、冶炼作坊及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同时选择部分采集的瓦当、陶文、封泥和青铜礼器、车马器等具有特色的典型器物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齐故城的年代、性质以及桓公台宫殿建筑、河崖头墓地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东方建筑遗产(2016-2017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