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该丛书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现有编号236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早、地理位置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3世纪,8-9世纪逐渐停建。1961年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共三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附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以及内容总录。
《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四区卷 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汇集旧时北平庙宇资料的大型系列图书,所收资料为1930年至1932年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 庙宇调查是按当时北平行政区划的分区而进行,本系列图书也依照当时内城六区、外城五区以及四郊的区划顺序依次编排出版。2018年11月,目前为浩繁的内四区卷出版,分上下两册,共收录内四区131座庙宇的调查资料。内四区大致在 大酱坊胡同、丰盛胡同、武定侯胡同以北,西安门皇城以北,经棉花胡同、罗儿胡同达于积水潭以西 的范围内。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现存共931份,记录庙宇938座。调查数据包含调查记录手稿、庙宇平面图、照片、碑刻与器物拓片,但并非每座庙宇都有以上四项内容,编者是依据现存资料整理出版。此次调查所谓庙宇,泛指寺庙、道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调查记 是概括地介绍一下大致情况,以期在详细了解或研究之前,先有一个总的轮廓印象。其中的第二节 释迦塔建筑实录 ,是综合记录塔的实测结果,主要是各部分的尺寸做法。这些东西在实测图或图版上已都有了,这里只是把分散在各图版上的情况和数字,按性质集中起来,或指出各种相似部分的异同之处,使眉目清楚,以备专门研究某些问题时查阅之便。 下篇关于寺塔的研究,是个范围很广泛的题目,以限于个人水平和条件,只是就修建历史、原状、建筑设计及构图、结构等四项作了初步研究。此外,如彩画、瓦作、小木作、塑像、壁画以及结构的力学分析等等,都限于条件或专业范围,或只提出问题,或未敢涉及。 我在编写之前,大致研究了塔的现状和具体条件后,决定以探讨当时设计方法为重点,希望总结出一点古代设计
昭化寺位于河北省怀安县安城镇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后来又废弃。明正统元年至八年(1435年-1443年)重新修建。昭化寺全部建筑均为石条基础,砖木结构,曲槛雕栏,修廊大厦,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四面斗拱,玻璃瓦盖顶,玉龙卧脊,兽头出飞檐。殿内金像悬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本书通过对昭化寺内现存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四座正统原建,作了仔细的考察,总结出九条建筑上的风格和特点。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本报告是2009~2010年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对前期成果的总结与认识、2009~2010年田野考古工作收获以及研究与探讨等部分。报告的重要考古内容有陵园的曝露遗迹、陵园的城垣遗存、陵园内外城的北门等、陵园内城北部西区的陵寝建筑以及新发现的陪葬坑等。适合考古、历史及古代文化学者及爱好者阅读。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调查记”是概括地介绍一下大致情况,以期在详细了解或研究之前,先有一个总的轮廓印象。其中的第二节“释迦塔建筑实录”,是综合记录塔的实测结果,主要是各部分的尺寸做法。这些东西在实测图或图版上已都有了,这里只是把分散在各图版上的情况和数字,按性质集中起来,或指出各种相似部分的异同之处,使眉目清楚,以备专门研究某些问题时查阅之便。 下篇关于寺塔的研究,是个范围很广泛的题目,以限于个人水平和条件,只是就修建历史、原状、建筑设计及构图、结构等四项作了初步研究。此外,如彩画、瓦作、小木作、塑像、壁画以及结构的力学分析等等,都限于条件或专业范围,或只提出问题,或未敢涉及。 我在编写之前,大致研究了塔的现状和具体条件后,决定以探讨当时设计方法为重点,希望总结出一点古
西域的全貌。并非都记载在史书里西域的声音,更不可能长存在记忆里。悠悠岁月,神奇落于尘埃,等待我们去探寻;漫漫苍海,珍宝委于泥沙,等待我们去开掘、《西域探秘》以探寻西域物质和精神的宝藏为主旨,倡导严谨的科学与优美的语言并重齐强以求独具风格,别有洞天。 绮丽而辽阔的绿洲,雄劲挺拔的雪山,混沌浩大的瀚海,时隐时现的王都宫城、香火袅袅的佛殿宝塔,被涓涓溪流和巨川大河串联起来,构成一幅粗犷壮美的边塞历史画卷,留下了西域古代文明的一条永不消逝的风景线。 西域探秘系列,包括;佛寺中为什么会出现“天宫伎乐”?谁是深宫宝库的猎奇者?汉风窘的主人是谁?一只不同寻常的舍利盒,佛寺废弃之谜?《波斯菩萨》奇特密码?早的安琪儿自何方飞来?神奇的地宫影窟之谜……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一一道破。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沿着它们,张骞曾经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远嫁他乡、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大陆……这些道路逶迤过崇山峻岭、大漠黄沙、苍茫草原。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而已,还有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城》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从洞穴走向平原,再从聚落走向城市,在人类向文明迈进的步履中,有过辉煌与梦想,也有过苦难与艰辛。或许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方碑石,或者一间古亭,一段古木,它们并不起眼地站立于此,却一定蕴藏着长长的故事,它们或许并不美丽,但那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城市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
本书希望通过充分发掘文献资料,系统吸收50年来的考研发掘和研究成果,将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对这些问题作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做到言必有据,论必严谨,既有故事情节又不夸张演绎,将一个较为真实的汉长安城展现给广大读者。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首先从功能上对重庆200余座塔进行分类,对每一类塔进行建筑形态特点的总体分析;其次从能够显示重庆古塔特色的细节部分,如平面形状、内部结构、塔身收分、塔檐及塔刹装饰等的变化及特点进行分析;再次对塔身文字装饰进行分析、解读和辑录;后辅以地方志书中的记载,既能使读者对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湮灭的部分塔有所了解,亦可为现存古塔将来的保护维修提供文献支持。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学者,特别是从事古代建筑规划、设计及维修保护等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城市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要善于应用建筑去诉说城市独特的精气神。为了讲述 南京地标 、阐明 南京机遇 、表达 南京态度 ,展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树立崭新的城市形象,让全国读懂南京、喜爱南京,策划出版这套 南京地标 系列丛书。本丛书是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大众读物,以分篇叙述的形式,逐一介绍南京各个地标景点。从中山陵、总统府、南京长江大桥、夫子庙、玄武湖、明城墙等南京的地标入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从地标的建设、形成开始,来讲诉地标从历史走到今天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内容涵盖跟地标关联的人物、事件、传说、地名、建筑、物品等方面。 《南京明城墙》是该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从墙体的结构、城砖的制作、瓮城的构建、防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护城河水源的利用、平面布局、皇宫选址、外郭建造、与城
薊縣獨樂寺屬天津市管轄,始建於隋,重建於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至今已逾千年。其中造型雄偉的山門、觀音閣和屹立殿內高達16米的彩繪十一面觀音塑像為我國著名的遼代建築舆藝愉瑰寶。觀音閣下層週圍元明時的十六羅漢壁畫也不愧為我國同時期佛寺壁畫的精華。為保護這座千年古寺,上世紀9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维修,留下了珍貴而豐富的文圖資料。 此書正是中國文物研究所、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和薊縣文物保管所在這次维修過程中合作研究的成果。書中全面記錄和研究了獨樂寺的建築、塑像和壁畫等諸多文物,收錄研究論文、维修報告及相关資料三十餘萬字和二百一十一幅插圖,公佈實測與設計圖一百九十八幅,精選反映全寺風貌的彩色圖片一百九十七幅。該書堪稱全面而系统展示薊縣獨樂寺的大型圖集。
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装饰本身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中国建筑装饰》由金夏编著,通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历史、特点、工艺、材料、构件等内容的梳理,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国建筑装饰》适合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
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宝藏将把您带入一个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称奇的文物用各种方式为您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这本《宫殿之谜》为“CCTV考古中国”系列图书之一,由CCTV《走近科学》编,将带您去往那神秘的世界。
《正仓院考古记》是作者傅芸子20世纪30年代赴 日考察奈良正仓院所藏藏品,对这些古物,尤其是中 国文物所作的详细记录与考证。正仓院所珍藏的古物 系日本圣武天皇(701~756)生前喜欢的贵重物器 ,其中包括大量我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大部分在 我国已佚,此书是部中国学人研究正仓院的专著 ,在考察中国唐代历史文化、工艺美术史以及中日文 化交流史方面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次出版《正仓 院考古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百余幅正仓院藏 品的精美插图,以飨广大艺术及考古爱好者。
《东方建筑遗产(2016-2017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