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五楼遗址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五楼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的台地上,发现于1953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队,对五楼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并对重点区域进行了发掘,总发掘面积853平方米,共发掘各类遗迹113处,其中灰坑105座,灰沟1条,墓葬7座。五楼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时间跨度较大,是一处大型先秦时期聚落遗址。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此次考古发掘的遗迹与遗物,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在内容上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者的一部经典建筑类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此次影印出版,底本选用的是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此本几代建筑学家、版本学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详细考证与校勘,认为其是《营造法式》一书存世的善本。其中多处收录的内容、图样都是其他版本中未见的已佚内容。《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利用新扫描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制版,以上下册精装形式出版,以利广大读者,特别是古建筑方向从业者和古籍爱好者案头查阅。
本书为2011年"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共收录来自中、德、意、日等国学者的文章32篇,分为"保护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保护篇"集中探讨了龟兹石窟的保护成果,涉及到环境因素、壁画保护等相关内容;"研究篇"则对石窟壁画中的图像、题记以及简牍、造像等内容进行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和分析。
《上海徐汇历史建筑集锦: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2集)》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实景和历史镜头,有建筑物风格分析,并夹叙一些历史掌故,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它的问世必将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交汇点,而且化为一种风情。认识并发掘徐汇区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从而保护的近代建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外滩源,顾名思义,是上海外滩的源头,其地理位置之优越,不仅证明了百余年前西方人的战略眼光,也是百佘年上海经济腾飞、文化欣欣向荣的见证。在经济更加繁荣的年代,这个地块需要一个推动力来引发其更深沉的爆发力,让世人为之瞩目,让世界为之惊叹。 综观外滩源地块,尤其是外滩源一期地块,我们可以发现其的特征在于其无可比拟的多元性,这种多元不仅仅体现在表象的建筑外观,更在深层次体现在不同的历史使用功能外现于 建筑类型的多元,体现在各种文化资源集中于这片南北狭长地块,不断衍生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之花。而这百余年的发展不但可以代表整个上海滨水地区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展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 诚然,在短短的篇幅中要将所有牵涉这个地块的历史渊源和变迁故事详加叙述是不可能的,何
我国近代出于墓葬内的石室,的即宁懋石室和朱鲔石室。其画像石对研究汉魏时期的历史及石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宁懋石室出土不久,即被窃卖至国外,国内现存画像拓本极少,著录图像漫漶不清。朱鲔墓位于山东金乡县城西1.5公里处,旧称石屋,共出土画像石二十四块,现十二块收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馆,被定为一级文物。本书在20世纪初沙畹、费慰梅等研究基础上,以发掘报告形式,客观记录了朱鲔石室的规制及画像分布状况。编者试图将墓葬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框架,进而为相关研究者讨论其画像石的礼仪功能、设计意图和观看方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对于画像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里分建筑是指19世纪末期汉口大量出现的一种供城市居民居住的低层多栋联排式住宅,是满足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房地产经营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居住形式,是武汉近代住宅史上一种早期的商品化住宅,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武汉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武汉近代里分建筑》主要介绍武汉尤其是汉口在开埠之后里分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对里分建筑的艺术价值、建筑技术、风格特征及建筑细部等加以总结与思考,希望借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河北省文化遗产》旨在系统地介绍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文并茂。期待广大读者通过这一窗口更多的了解燕赵热土、京畿家园文物的风采,体味文物大省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术交流,唤起和激发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让我们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更加自觉地爱护、保护文物,促进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